购物车中还没有图书,赶紧选购吧!
外国语言文学高被引学术丛书:语言非范畴化:语言范畴化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修订版)
外国语言文学高被引学术丛书:语言非范畴化:语言范畴化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修订版)
促销时间
距结束
00
:
00
:
00
:
00
书号
9787544651387
尚 外 价
降价通知
累计销量5
手机购买
图书二维码
配送
服务
赠送积分
42
数量
库存  
温馨提示

【声明】
本商城所售图书仅可作为个人学习使用,倘若用作他途(如用于商业获利等),所产生的一切后果请自负!

【退换货规则】
1、因商品质量问题需退换货,请您在收到商品之日起七日内联系客服进行申请,并根据客服的指引进行退货操作。
2、收到商品之后如需申请七天无理由退换货,请您在签收之日起七日内联系客服进行申请,并提供证据。逾期将无法受理。
3、满足七天无理由退换货申请的前提下,包邮商品需要买家承担发货和退货运费。
4、发货运费金额因具体订单货品重量、寄往地区不同而各不相同,我们需向取货的快递公司确认之后才能了解。
5、退货地址: 请和客服联系,电话: 021-65425300转2039/2777; QQ: 800179112。
6、请在下单后14天内申请开票,逾期财务封账将无法受理;如产生退货,已开发票将作废。

  • 属性
  • 介绍
  • 目录
手机购买
图书二维码
加入购物车
价格:
数量:
库存  

图书详情

图书名称 :外国语言文学高被引学术丛书:语言非范畴化:语言范畴化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修订版)
书号 :9787544651387
版次 :1
作者 :刘正光
开本 :X16
页面 :280
装帧 :平装
语种 :汉文
字数 :350

介绍

【简介】

 

《语言非范畴化——语言范畴化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于2006年第一次出版,2015年入选‘中文学术图书引文索引”数据库,是其中‘外国语言文学”学科132种入选图书之一,被业界专家称为‘具有前沿性和创新性的语言学专著”。本次修订新增十二个章节,在原来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在由错位走向协调的过程中句法语义的协调方式、层次、范围,反映了研究范围的扩大和认识的深入,揭示了主观化在人类认知中的作用。本书的出版将进一步推进人类的认知研究和语言研究。

 

【出版说明】

 

‘外国语言文学高被引学术丛书”是基于‘中文学术图书引索引”(Chinese Book Citation Index CBKCI)据库的入选书目,将入库的引用频次较高的外语研究学术专著,进行出版或者修订再版。

 

该数据库由中国图书评论学会和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共同开发,涵盖人文社会科学的11个学科,以引用量为依据,遴选学术精品,客观地、科学地反映出优秀学术专著和出版机构的影响力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有32种图书入选‘中文学术图书引文索引”数据库,占外国语言文学学科类入选专著数量近1/4(共132种入选),数量居该领域全国出版社首位。

 

本着‘推广学术精品,推动学科建设”的宗旨,教社整理再版这些高被引图书,将这些高质量、高水准的学术著作以新的面貌、新的方式展现给读者,这对于促进学者之间的思想交流,提高研究效率和研究质量,记录与传承我国学者在外国语言文学学科的优秀研究成果具有积极意义,同时也为广大语言学者提供了丰富的参考资源。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18年9月

 

【修订版前言】

 

《语言非范畴化——语言范畴化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于2006年出版后,受到了读者们的厚爱。陆俭明先生在不同的场合给予充分的肯定,甚至于2010年发表在《汉语学习》上的‘汉语语法研究中理论方法的更新与发展”一文中,将语言非范畴化理论与当代最著名的国外语言学理论与方法相提并论。本成果于2015年入选‘中文学术图书引文索引”数据库中‘外国语言文学”学科的149种图书之一。这149种图书是从1978年至2012年间出版的外国语言文学学科所有著作中遴选出来的。感谢读者和专家们的抬爱。

 

从我发表第一篇有关语言非范畴化论文到现在已经过去十多年了。这期间我一直未停止对其探索。

 

本次修订基于两个阶段的持续深入研究。第一阶段为本人所做的博士论文(2004)。该文构建了一个较完整的非范畴化理论的体系,并以九个专题研究作为论据。2005年和2006年分别以此作为选题申报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但很遗憾没有获准立项。于是将其修改后于2006年年底由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这就是大家已经看到的《语言非范畴化语言范畴化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陆俭明先生亲自为该书作序。

 

第二阶段始于2007年国家社科基金的立项研究。在《语言非范畴化语言范畴化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出版后,总觉得还有许多问题值得研究,于2007年又一次申报了国家社科基金,幸运的是,这次获准立项了。这当然要感谢评审专家。但担忧又跟着来了,怎么继续做下去?做什么?能达到什么样的水平?这些都是让我忐忑不安的问题。经过深思熟虑,确定了一个基本思路:一是继续就一些没有研究过或有过一些研究但还研究不透彻的问题开展研究,二是扩展研究的视野和领域。相关研究成果(共12篇论文)先后发表于《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等有影响的 CSSCI刊物上,比如:第二章‘形式一功能错位的非范畴化本质及其转喻协调机制”,第三章‘主观化在非范畴化中的作用”,第四章‘指称性与非范畴化”,第五章‘非范畴化与汉语诗歌中的名词短语并置”,第七章‘非范畴化与‘不+名词’构式”,第八章‘非范畴化与现代汉语中的名词短语做状语,第九章‘非范畴化与宾语隐形,第十一章‘转喻与宾语变换第十二章‘VO1+O2构式的生成条件与认知理据再研究”,第十三章‘非范化与现代汉语受事主语句,第十五章‘非范畴化与中动构式”,第十六章‘非范畴化与虚拟性”。由于取得了较多的研究成果,2010年‘语言非范畴化研究(07BYY02)结项时被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评定为‘优秀”。

 

这次修订,考虑到成果出版时的整体性和读者阅读的方便,重新收入了2006年以前发表并已收入《语言非范畴化——语言范畴化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的几篇论文和章节。作为导论的第一章‘语言非范畴化的工作机制及其理论意义”是对该书前五章内容的概括第六章‘非范化与副词+名词’构式”是最初触发作者研究非范畴化理论的灵感的问题之一。第十章‘非范畴化与Vi+NP”是作者写出的第一篇有关非范畴化理论的论文。第十四章‘非范畴化与同义反复句式中的特征和态度意义”反映出作者对非理想的语言事实在理论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的长期思考所形成的观点和态度。重新收入这些章节或论文的另一个考虑是下面三个研究专题的需要:名词的非范畴化,动宾构式的非范畴化,更高层次构式的非范畴化。重新收入这些章节,希望能从更多侧面和层次反映非范畴化的普遍性,同时也希望借此体现作者研究工作的连续性。

 

需要说明的是,随着认识和研究的深入,本人的有些观点也发生了些许变化,如‘(意义)的主观化”在《语言非范畴化—语言范畴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初版中是作为非范畴化的语义特征来认识的,而在本书中,则作为非范畴化认知机制之一。因为我们的研究表明,只有这样才能更充分、深刻地认识‘识解”()作为基本的认知能力的真正内涵。另外,2016年发表在《外语教学与研究》第一期的‘虚拟性与句法语义的逻辑关联问题”进一步体现了识解是怎样反映人类认知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的。本次修订还进一步凸显了转喻在非范畴化过程中的作用(第二章和第十一章)。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完成本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的研究生彭赏邱贤、杨勇飞也做出了不少贡献。他们硕士论文中的主要内容都分别发表在外语教学》《外语学刊》和《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上。当然每篇论文我都修改了近20次。这次又做了许多修改,以保持内容与风格的统一。

 

回顾本课题的研究过程,我个人认为,非范畴化在研究句法语义接口方面还是大有可为的。它能够说明句法语义在由错位走向协调的过程中协调的方式、层次和范围,揭示出‘变则通”的道理。

 

本次修订是本人在非范畴化这个领域十多年研究的一个小结。这份耕耘收获如何,有待行家和读者来评判。但自感欣慰,因为我坚持了。

 

刘正光

2017.1.15

目录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语言非范畴化的工作机制及其理论意义

1.1 范畴化与非范畴化

1.2 非范畴化与语言和认知创新

1.3 非范畴化的含义

1.4 非范畴化的特征

1.5 非范畴化的工作机制

1.6 非范畴化的理论意义

 

第二章 形式一功能错位的非范畴化本质及其转喻协调机制

2.1 形式一功能错位的主要类型

2.2 形式一功能错位的非范畴化本质及其不同解释

2.3 语法构式与转喻的协同作用

 

第三章 主观化在非范畴化中的作用

3.1 句法限制消解

3.2 句法限制消解的途径

3.3 主观化对句法限制消解的方式

3.4 主观性对句法行为的反制约

3.5 主观化与句法限制的消融第四章指称性与非范畴化

4.1 名词的指称能力与论元的体现程度

4.2 动词的指称能力与动词对论元的约

4.3 指示词的指称意义的消失与句式的变化

4.4 时态的指称意义的消失与时态照应限制的消失

 

第五章 非范畴化与汉语诗歌中的名词短语并置

5.1 名词的非范畴化与名词的描述功能

5.2 聚合关系和组合关系的重叠与名词的并置

5.3 联中的名词短语并置

5.4 图形与背景逆反

5.5 ICM与语篇连贯

 

第六章 非范畴化与“副词+名词”构式

6.1 非范畴化:名词由指称向陈述转化的认知机制

6.2 概念结构的二元性:指称与陈述相互转换的内在条件

6.3 转喻的视角化(孤立抽象)与语义提取

6.4 非范畴化的连续体性质与可接受性差异

6.5 从非范畴化角度研究“副词+名词”结构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第七章 非范畴化与“不+名词构式

7.1 关于“不+名词”

7.2 非范畴化与“不+名词”的句法、语义特征

7.3 “小量”、“大量”与“不+名词”、“程度副词+名词”构式

7.4 英语中的no具有类似的功能与作用

7.5 语言缺省、构式强制、转喻与“不+N”

7.6 “不+名词”的内外在动因

 

第八章 非范畴化与现代汉语中的名词短语作状语

8.1 “名词状语”的形态特征和表现形式

8.2 “名词状语”的认知基础和功能实现方式

8.3 “名词状语”为什么不能看成是介词的省略?

8.4 “名词状语”的使用频率问题

8.5 “名词状语”是何词性?

 

第九章 非范畴化与宾语隐形

9.1 宾语隐形和宾语空位:两种不同的宾语省略类型

9.2 宾语隐形后的语义变化特征

9.3 导致宾语隐形的语义、语用因素

9.4 动词的语义限制与宾语隐形

 

第十章 非范畴化与Vi+NP

10.1 及物构式的连续体证征

10.2 非范畴化与Vi+O构式向Vt+O构式靠拢

10.3 非范畴化与句法限制

10.4 “逆对关系”理论对意义差别的解释

10.5 Vi+O构式的能产性以及生产合格句子的条件

10.6 语义并入、认知显性度与经济性

 

第十一章 转喻与宾语变换

11.1 宾语变换与动宾关系的多样性

11.2 开放性语言的基本特征

11.3 意象性和百科知识性语义的两个基本特征

11.4 转喻作为认知方

11.5 宾语转换的类型与解释

 

第十二章 VO1+O2构式的生成条件与认知理据再研究

12.1 非范畴化为动宾结构的词汇化铺平道路

12.2 O1的语义合并到动词中与VO1的词汇化倾向

12.3 O1作为卫星成分的限定作用

12.4 VO1+O2构式的经济性来源

12.5 认知凸显度与O2提升

 

第十三章 非范畴化与现代汉语受事主语句

13.1 PSC不是被动句

13.2 有生主语与无定主语

13.3 TAM与复杂谓语

13.4 人际功能与表态句

13.5 施力者降格与施事隐形

13.6 图形·背景逆反与受事凸现

13.7 PSC的非范畴化特征

 

第十四章 非范畴化与“同义反复”句式中的特征和态度意义

14.1 NP+(will)BE+NP的语义特征

14.2 非范畴化理论的解释

14.3 汉英两种语言中该构式意义的比较

 

第十五章 非范畴化与中动构式

15.1 形式化理论处理中动构式时的缺陷

15.2 非范畴化理论对中动构式的解释

15.3 关于中动构式的几个根本问题的不同解决方法

 

第十六章 非范畴化与虚拟性

16.1 虚拟性及其表现形式

16.2 虚拟性的产生机制

16.3 虚拟性的解释力

 

第十七章 非理想的语言事实在理论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17.1 理论建设的最高目标:解释的充分性

17.2 生成语言学对语言的认识及其研究方法

17.3 研究对象、研究方法服务研究假设

17.4 非理想的语言事实在理论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参考文献

 
对比栏

1

您还可以继续添加

2

您还可以继续添加

3

您还可以继续添加

4

您还可以继续添加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