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类型学视野下的汉语主观化‘左移’现象研究”的结项著作。本书主要考察汉语中处所结构、性状成分、量性成分、否定成分,以及小句的主观性,揭示这些成分换位表达时的主观性差异,并据此解释其对句法结构的影响,同时结合其他语言的相关现象进行跨语言类型分析,探讨了这些成分的主观化与句法表达的共变关系,为汉语作为强势VO语言提供了主观化维度的佐证。本书对于认知语言学、语言类型学等领域的研究者及相关专业的学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序】
李国宏将他的研究成果《类型学视野下的汉语主观化“左移”现象研究》书稿发送我,嘱我写个序。这让我想起了他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我们讨论相关话题的情形。那时,我们觉得汉语中很多成分在句法位置上的灵活性是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如状语和补语的换位、状语和定语的换位、修饰主语的定语和修饰宾语的定语的换位、处所成分的换位、否定成分的换位,以及小句的换位等等。不过,这样的灵活性对外国人学习汉语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如果能以一个统一的理论来解释这种现象,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汉语,而且对外国人学习汉语会有较大的帮助。
本书基于认知语言学相关理论,特别是主观化理论,对汉语中不同语言范畴的语义和句法位置的变动现象进行了统一的解释,指出可换位成分在句法位置方面存在主观性上的差异,居于句子左边时更具主观性,而居于句子右端时更具客观性。换句话说,一个语言成分一旦带有主观性,就倾向于向句子的左端移动。这一现象是语词在语法化过程中语义极和形式极发生边界变化的联动效应。语义的主观化是语词的隐性变化,而向句子左端移动则是形式上的显性变化,二者都是语言演变单向性的具体体现。李国宏从类型学的视角指出,VO语言强烈地表现为主观化成分左移,而OV语言的主观化成分既有左移也有右移。左移是主观化成分的优势句法表现,而右移是一个劣势表现,为汉语作为强VO语言提供了主观化维度上的佐证。
这本书虽然是李国宏在博士学位论文基础上完成的,但又增添了许多新的内容,原有的章节也都进行了重新改写,可以看出他在这期间有了不少新的认识。当然,书中的一些观点还需要通过更大范围的语料调查来进一步验证,特别是主观化成分“左移”的倾向目前还整体停留在假设层面,将其上升至理论层面可能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相信读者们会有一个清晰的判断,也希望本书能为进一步认识汉语在世界语言中的位置起到应有的作用。
是为序。
束定芳
2024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