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系我社新世纪高等学校俄语专业本科生系列教材的一种,在原《俄语写作教程》基础上修订而成。延续按文章体裁划分的框架,涵盖记叙、议论、描写等多种文体及毕业论文写作。 针对高校写作课课时压缩现状,新版按教学周编排,内容体量适中。摒弃大量理论叙述,以实践为导向,通过提纲编制、草稿撰写、成稿完善与自我评价的系统写作思维引导,助力学生快速掌握写作技巧。同时,配套 PPT 电子教案,为教师教学提供便利。 教材精心设计难度递进的练习,旨在帮助学习者系统掌握俄语写作知识,能依据文学作品完成摘要、信件、论文等多种体裁写作。不仅提升俄语水平与连贯言语表达能力,还注重培养学生选材、处理材料及创造能力,让学生学会制定写作计划,灵活运用语言手段完成高质量作文。
【编者说明】
语言是文明的载体,写作是思想的桥梁。这本《俄语写作教程》(第2版)不仅致力于教授写作技能,更希望通过文字的力量,帮助学习者架起跨越国界、文明与时代的对话之桥。在多元文化交融的当下,理解他者、沟通彼此的能力愈发重要,而用外语进行书面表达,正是这种能力的重要体现。
从《帕拉达护卫舰》的环球航行(第十二课旅行随笔)到莫斯科阅兵式的现代报道(第九课报道),教材中的每一篇范文都承载着跨越地域的视野。冈察洛夫笔下的海洋不仅是地理的边界,更是文化交融的隐喻;莫斯科阅兵式的新闻报道,则展现了国家间正义协作的庄严与力量。当学生练习撰写访谈(第十课访谈)或旅行随笔时,他们也在学习如何用语言传递理解与尊重,这正是跨文化交流的目标所在:在差异中寻共识,在互动中促理解。
教材中关于“民族平等”“知识分子角色”的文章(第十五课问题特写;第十六课论文),以及《战争与和平》的摘要写作(第四课摘要),无一不引导学习者思考多元社会的共通命题:如何在多元中求共存?托尔斯泰的恢弘叙事与契诃夫的讽刺短评,共同揭示了人性的复杂与社会的矛盾。当学生分析《胖子与瘦子》中的阶级差异(第十三课评论),或探讨“电视新闻的作用”(第十六课论文)时,他们也在锤炼批判性思维——这种既能从具体文本中捕捉细微表达,又能梳理现象背后逻辑的能力,正是跨文化交流中实现深层理解的必备基础。
“母爱”(第一课记叙)、“善与美”(第八课简讯)、“良心”(第十五课问题特写)等贯穿教材的主题,恰是全人类共同情感的缩影。普希金日记中的自我反思、莱蒙托夫小说中的孤独探索(第十四课日记),乃至《渔夫与金鱼的故事》中的道德寓言(第四课摘要),都在诉说一个道理:人性的光辉超越语言与国界。当学生书写“完全的人性”议论文(第三课议论)或“慈爱”特写时(第十五课问题特写),他们也在以俄语重构人类共通的情感与理想。
从贝加尔湖的冰雪(第二课描写)到苏黎世的街巷(第十二课旅行随笔),从达利的词典(第七课自传)到普希金的浪漫诗行,教材中的描写与自传单元,展现了文明多样性的璀璨图谱。屠格涅夫笔下的别任草甸、卡拉姆津眼中的异国风情(第十二课旅行随笔),共同印证了文明无优劣,差异即财富的道理。学生通过模仿这些文本,不仅能掌握描写技巧,更能学会以谦逊之心欣赏他者,这是消解偏见、建立信任的起始。
《俄罗斯旅行者卡拉姆津的信件》是跨文明对话的典范,它以旅人之眼反思欧洲启蒙。关于托尔斯泰、别林斯基的随笔写作(第十一课随笔),则要求学生在批判与继承中寻找平衡。这种训练的本质,正是文明互鉴的实践:既扎根自身传统,又向世界敞开胸怀。正如访谈中探讨的“艺术传承”(第十课访谈),真正的文化生命力,永远诞生于开放的交流而非封闭的固守。
本教材的每一周课程,都是一次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微观探索。当学生以俄语书写秋日景色、战争反思或慈善访谈时,他们不仅在磨炼语言能力,更在参与一场文明的对话。我们期待,这些文字能成为一粒粒种子,在年轻一代的心中,孕育出对和平的珍视、对正义的追求、对多样性的尊重,以及对共同未来的担当。人类命运共同体从不抽象,它正诞生于每一次真诚的书写与阅读之中。
作文作为书面表达的重要形式,要求作者能够正确、鲜明、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表达判断,并有理有据地论证自己的观点。这本教材希望为中国的俄语学习者提供系统的俄语写作知识,通过由浅入深的练习,帮助学习者逐步提升能力。学生通过学习,能够依据所读的文学作品写作不同类型的文章,掌握相应技能,学会不同体裁的写作,例如:摘要、评语、信件、自传、简讯、报道、采访、随笔、评论、日记、论文、问题特写和短评等。
同时,教材致力于提高中国俄语学习者的俄语水平,完善其连贯言语表达的技能,提升思想表达能力,使其具备较高的选择材料、处理材料的能力,能够用俄语写作、编辑所需体裁的作文,并发展创造能力。根据教材提供的步骤,学生将学会制定写作提纲,选择恰当的语言手段写出作文。
本教材按照以下原则编排:
学生从阅读不同体裁的文本开始,观察作家语言和文体特性,分析具有表现力的方法和手段,然后尝试写出同一体裁的作文。
教材每节具体内容包括:
理论部分,介绍体裁的分类、结构、词汇和修辞特点;
阅读、分析和编辑不同体裁的文本,说明有关体裁作品的结构和语言特点;
巩固所学材料的练习,依据提供的写作备忘录或者建议独立作文。练习材料是经过改写的文学作品的段落。
本教材可供中国高校俄语语言文学专业的大学生(二年级及以上)、俄语教师以及俄语爱好者等读者使用。建议最少学时为一学期,每周2课时。
本教材编写参考的重要文献列于书后,编者采纳了其中的编写理念和经典语篇。正是得益于这些前人成果的启发,本书才得以顺利完成。
本教材从申报选题、拟定初稿、校对修改到付梓出版均得到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陈妍宏老师、马艳红老师的悉心指导与热心帮助,在此表示诚挚的谢意!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书中错误和疏漏之处在所难免,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谨识
202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