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英语系列”《音乐英语教程》分为两册,由上海音乐学院组织编写,旨在帮助读者提高音乐专业领域的英语水平和听、说、读、写、译能力。《音乐英语教程》涵盖的方面从音乐基础知识到高级理论,再到实践应用的各个方面。专门设置章节介绍中国民族音乐的多元文化背景,探讨中国音乐与西方音乐的融合以及中国音乐的国际传播。本教材的使用对象为音乐院校、艺术院校音乐专业的本科生,也可作为业余音乐爱好者学习音乐英语的自学读本。
【序】
语言的本质是人类交流的工具,同时亦与文化深相勾连。语言的文化性深刻地影响着语言的工具性。人们在使用语言工具的同时,主动或被动地接受其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学习语言,既是掌握必备的生活技能,亦是在特定文化中寻找生活的意义。
各国各民族都有学习外语的悠久传统,历史上的外语不断进入,塑造了今日的母语。对古代中国的文化与文明影响最为显著的外语,无疑当属梵语——魏晋南北朝隋唐时代,中国知识阶层的第一外语,正是这种记写佛教经典的语言。时至今日,许多中古时期译自梵语的词汇,还是使用频率最高的中文词语(“觉悟”、“法宝”、“无我”、“平等”、“初心”、“因果”、“刹那”、“微妙”、“圆满”、“世界”、“方便”、“执着”等等)。在近现代,国人接触最多、用力最勤、流通最广的外语,自然是英语。英语作为一种工具,深入地参与了世界与中华民族的现代化进程,发挥了其他语言/外语无法替代的作用。而所有学习和运用英语的人群(无论是作为母语还是外语),亦不断丰富着这种语言所涵容的愈来愈博大精深的文化。
文化的成分丰富多彩,音乐艺术居其一。对于音乐家而言,音乐亦是技能/文化二元相成的产物。从符号的角度视之,音乐的本质,是一种语言;从社会的立场来看,则是极其复杂多变的文化综合体。音乐英语,既是英语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亦是音乐文化的重要表达形式。20世纪中叶以来,以现代汉语为母语的音乐家,大多也是英语的学习者,三重的文化身份,造就了微妙而新鲜的思维语境与实践场域。
学习英语和学习音乐一样,在熟练掌握技能的同时,亦不断探索运用工具参与交流的方式。“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工具的改良无止境,对工具的使用永远是未完成时。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时代,外语的工具性似乎与人越来越远(翻译工具越来越多地由人变为程序),但不同领域的从业者(包括艺术家在内)通过外语获得文化修养的需求却越来越强烈与迫切。毕竞,在语言背后,是数千年发展积淀而来的精神宝藏,外语学习对于音乐家而言,正趋向于人文通识教育,而不再是单纯的技能训练和工具获得。
这套由上海音乐学院公共基础部外语教研室的老师们和中外音乐专家共同完成的《音乐英语教程》正是为了因应新时代、新趋势、新需求,面向21世纪我国音乐专业学生而推出的一部视野独特、内容丰富、结构精当的教材。编者们有着丰富的高等音乐艺术院校教学经验、深厚的英语和音乐知识素养和全新的音乐英语教学理念,将外语技能的学习润物细无声地融入音乐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实践运用的课程中,构建出一个个生动立体的语言交流场景,使学习者在沉浸体验式的阅读过程中,将音乐创作与表演技能、历史与文化所对应的术语、文法及修辞了然于心,同时配合多媒体的教学资源,最大限度地贯通了音乐和英语这两个专业,使得音乐英语课程的教学,有机地化入音乐专业教育体系之中。
作为一名在音乐学院长期担任西方音乐史课的教师,我在拜读教材之后,获益颇深,感慨良多。相信该教材的出版和使用,能切实提升高等音乐艺术院校各专业本科学生的语言文化素养,强化其音乐通识基础,并与其他音乐理论、史论课程发挥互相促进、相得益彰的良好效用。在此,谨对本教材的编写者致以真诚的祝贺与崇高的敬意!
伍维曦
文学博士、上海音乐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