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中还没有图书,赶紧选购吧!
跨文化交际:理论与实务
促销时间
距结束
00
:
00
:
00
:
00
书号
9787544684910
尚 外 价
降价通知
累计销量0
手机购买
图书二维码
配送
服务
可用积分
可用 0
数量
库存  
温馨提示

【声明】
本商城所售图书仅可作为个人学习使用,倘若用作他途(如用于商业获利等),所产生的一切后果请自负!

【退换货规则】
1、因商品质量问题需退换货,请您在收到商品之日起七日内联系客服进行申请,并根据客服的指引进行退货操作。
2、收到商品之后如需申请七天无理由退换货,请您在签收之日起七日内联系客服进行申请,并提供证据。逾期将无法受理。
3、退货地址: 请和客服联系,电话: 021-65425300转2039/2777; QQ: 800179112。
4、请在下单后14天内申请开票,逾期财务封账将无法受理;如产生退货,已开发票将作废。

  • 属性
  • 介绍
  • 目录
手机购买
图书二维码
加入购物车
价格:
数量:
库存  个

图书详情

图书名称 :跨文化交际:理论与实务
书号 :9787544684910
版次 :1
出版时间 :2025-09-01
作者 :赵婧,陈娟
开本 :16

介绍

本教材由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赵婧教授和福州大学至诚学院陈娟副教授负责编写,旨在通过帮助学生学习,增强不同文化共存的意识,能够以专业、协作、友好地方式认识、分析、解决跨文化沟通交流中的政治、商贸、文化和民间交往沟通问题。编写组在长期一线教研经验的基础上,立足于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福建省跨文化话语文科研究基地和福建省英语专业本科一流课程的多年建设基础,总结课堂实践经验,融合国家战略和跨文化时代需求,研读大量学术文献、现己出版的多元化教材,设计清晰的融合传统和创新的理论知识线索,收集大量跨文化实践一手史料,进行有机结合。本教材适合中、高级英语水平的大学英语非专业拓展课以及中级英语水平中等的应用型高校英语专业课使用。


【前  言


在全球化的浪潮中,跨文化交际已成为连接不同国家、民族与文明的重要纽带。随着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日益增强,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增进互惠性了解等国家战略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培养既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又能在多元文化场景中灵活应对的应用型人才,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命题。为了应对新机遇和新挑战,我们编写了《跨文化交际:理论与实务》一书,旨在为高校的应用型教学模块提供一本兼具理论视野与实践价值的教材,助力国家对外传播能力建设。


时代需求与教材使命


自21世纪以来,全球化进程加速推进,技术革命迭代,跨文化互动从传统的国际交往扩展至教育、医疗、商务和旅游等日常领域。跨国教育、跨国婚姻、跨国企业等场景日益普遍。跨文化交际的深度和广度不断加强,文化冲突、刻板印象与误解等问题层出不穷,且面临系统性解决方案匮乏的难题。与此同时,中国正积极推动国际互惠交往,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强调通过双边和多边文化交流来消弭隔阂、促进合作。在这一背景下,跨文化交际能力不仅是个人素养的体现,更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教材紧扣国家战略需求,秉持“理论为基、实务为用”的编写原则,力求在传统理论框架中融入新时代议题,如文化挪用(Cultural Appropriation)、数字时代的焦虑管理(Anxiety Management in the Digital Age)等,并通过鲜活案例引导学生从“知”到“行”,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教材结构与特色


第一部分:传统语境中的跨文化交际。本部分聚焦于学科经典理论,为学习者构建系统性认知框架。内容涵盖高低语境文化、个体主义与集体主义、权力距离、跨文化能力等核心概念。通过对吉尔特·霍夫斯泰德(Geert Hofstede)、爱德华·霍尔(Edward T.Hall)等学者的理论进行解析,帮助学生理解文化差异的本质及其对交际行为的深层影响。


第二部分:新世纪的跨文化交际。在全球化与数字技术的双重驱动下,跨文化交际面临全新挑战。本部分聚焦于民族中心主义、冲突管理、文化适应性等前沿议题,创新性地将理论嵌入当代跨文化场景,涵盖健康医疗领域、国际教育领域和跨文化人力资源管理等领域。


此外,本教材特别关注“讲好中国故事”的实践路径。通过解析“一带一路”倡议中的文化传播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以相互尊重为前提,传递中国声音,同时避免文化误读。


第三部分:全国大学生跨文化能力大赛案例分析(SFLEP Cup National College Students'Intercultural Competence Contest Case Comments)。实践是检验理论的试金石。本部分特邀英国兰卡斯特大学跨文化交际专家Dimitrinka Atanasova博士,对历届全国大学生跨文化能力大赛的获奖案例进行深度点评。这些案例涵盖跨文化冲突调解、国际项目协作和文化符号解读等多元主题,既体现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也暴露了常见误区。Atanasova博士的点评从“情境敏感性”(Context Sensitivity)与“共情能力”(Emotional Awareness)切入,为后续的参赛者提供改进方向。通过“理论一案例一专家视角”的三维联动,本教材不仅助力学生备战赛事,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呼应高校人才培养的应用型目标。


编写理念与教学价值


本教材的编写始终遵循三大原则:


1.立足中国、放眼全球:在阐释文化交际普适性理论的同时,突出中国视角。例如,通过“Dior马面裙风波”“BBC纪录片主角自述”“华为CEO轮转制”等案例,探讨如何平衡文化自信与文化包容。


2.知行合一、注重实效:每章设置导入阅读文本、理论解读、拓展阅读及个性化项目等模块,鼓励学生实现从被动接受知识到主动建构能力的转变。


3.多元融合、创新表达:引入新闻海报等新媒体形式,契合数字原住民的学习习惯。


致谢与展望


本书的成稿凝聚了两位主编多年深度参与跨文化的体验与实践经验,编者在教学、访学、旅游、交往、学术讲座和留学指导等场景中不断汲取灵感,这些经历促成了此书的编写与构思。我们特别感谢兰卡斯特大学跨文化交际专家DimitrinkaAtanasova博士以国际视野赋能案例点评,为教材注入跨文化对话的活力。同时,我们学校在教学、教研和教材编写方面提供了大力支持。此外,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严谨的编校团队为教材质量提供了坚实保障,编写团队在此表示诚挚谢意。


展望未来,我们衷心期待本教材能成为高校学子探索跨文化世界的指南针,助力他们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中,既成为中华文化的传播者,又担当全球公民的责任。唯有如此,跨文化交际才能真正从“能力”升华为“智慧”,为世界的多元共生贡献中国方案。


编者

2025年春

目录

Part On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 Traditional Contexts
Module One: Big C Culture and Small C Culture
Module Two: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Module Three: Individualism-Collectivism
Module Four: High-context and Low-context Communication
Module Five: Power Distance
Module Six: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guage and Culture
Module Seven: Culturally-loaded Words
Module Eight: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Module Nine: Relationship Between Verbal and Non-verbal Codes

Part Two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 New Millennium
Module Ten: Stereotyping
Module Eleven: Ethnocentrism
Module Twelve: Cultural Appropriation
Module Thirteen: Non-verbal Expectancy Violations Theory
Module Fourteen: Anxiety/Uncertainty Reduction Theory
Module Fifteen: Empathy in Relationship Development
Module Sixteen: Intercultural Relational Maintenance
Module Seventeen: Face and Facework
Module Eighteen: Conflict Communication and Its Styles in Different Cultures
Module Nineteen: Intercultural Management
Module Twenty: Cultur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Healthcare
Module Twenty-on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Education

Part Three SFLEP Cup N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Intercultural Competence Contest (SNICC) Case Comments
对比栏

1

您还可以继续添加

2

您还可以继续添加

3

您还可以继续添加

4

您还可以继续添加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