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级法语系列”由我社策划,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和南京大学法语系联袂编写,对接《普通高校本科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南》,适合法语专业高年级教学使用,系列教材项目己通过社选题会论证。《实用汉法笔译教程》为系列的翻译教程,由南京大学法语系曹丹红教授和施雪莹副教授担任主编。教材选取中国对外政治经济文化交往中产生的大量中法双语对照文本为主要教学资源,注重实用性和应用性,讲求知识积累、方法习得与能力培养的融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前言】
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深入,社会对高素质跨文化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作为跨文化能力重要内涵之一的翻译能力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也愈发得到强调。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南》要求,翻译基础理论与实践属于法语本科专业核心课程,翻译是法语本科专业学生的五大学习和研究对象之一,而“能借助工具书和相关资源进行法汉互译工作”,是法语专业学生应具备的一种基本的法语运用能力。
法汉互译工作从其翻译方向看,可分为法译汉与汉译法两种类型。从根本上说,汉译法与法译汉一样,都涉及理解与再表达两个紧密交织的过程,都体现出社会性、文化性、符号转换性、创造性与历史性 等翻译的基本属性。不过,如果着眼于具体的语言符号转换过程,假定学习者都是中国学生,那么汉译法与法译汉确实存在差异。在汉译法中,学生输入的是母语,输出的是外语,法译汉过程则正好相反。由于外语输入过程与输出过程对学习者的能力要求有高低区别,因此法译汉与汉译法给译者制造的困难、带来的挑战可能不尽相同,译者所掌握的资源与方法可能不尽相同,译者对翻译结果的评判标准与评判能力可能也不尽相同。
本教材关注的正是汉译法过程,也即从母语译至外语的过程。对于汉法笔译教学,目前国内有少数几种教材,全国各高校法语专业使用较多的主要有罗顺江、马彦华编著的《汉法翻译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邱寅晨主编的《汉法翻译基础教程》(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2年版)等,这些教材为法语专业汉译法教学提供了重要“脚本”。2022年,汉译法教学领域又添一部重量级教材,那便是由刘云虹、陈穗湘主编的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理解当代中国”系列教材之一《汉法翻译教程》。该教材“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纲,在系统学习与深入理解其思想内容的基础上,聚焦中国时政文献的翻译实践与方法”,对于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尤其是中国时政文献翻译能力、向法语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具有重要意义。
本教材的编写受到以上汉译法教材的启发,也具有自身的特点,总的来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编写理念上,本教材借鉴德国功能学派的翻译理论,主张从文本的目的与功能,文本功能与文本类型之间的关系,文本类型与翻译重点、翻译策略、翻译方法之间的关系等角度来思考汉法笔译任务。实际上,功能主义理论同时适用于汉译法和法译汉,但是,如果说在法译汉中,译人语为母语的译者有可能在准确理解原文的前提下,在尽可能宽广的译语资源中进行选择,保障翻译的准确度与充分性,那么在汉译法中,由于外语表达能力限制,译者对于自己理解到的内容,并非总是能够以信、达、切的译文加以传达,于是“词穷”成为汉译法过程中的常见现象,而质量不高、效率低下成为汉译法过程中的突出问题。面对外语输出能力有限的汉语译者,明确文本类型及其功能似乎变得尤为必要,这样一来能使学习者将注意力集中于与文本类型及其功能相关的翻译重点与难点,通过反复训练熟悉特定类型文本的常用语汇与句式,掌握特定类型文本的翻译原则与方法,在今后的翻译实践中举一反三,提高翻译的成效。有鉴于此,本教材明确以文本类型为纲来安排单元教学内容,在九个单元中对九种类型的文本及其翻译进行了讲解。我们深知文本类型多种多样,无法被九个单元的教学囊括,不过,本教材的编撰目的本不在于穷尽文本类型及其翻译方法,而在于以九种文本类型为例,令学习者认识到文本类型的不同对翻译任务的影响,了解汉译法的重点与难点,掌握汉译法的原则与方法,进而提高汉法笔译能力。
其次,在内容安排上,本教材的选择体现出一定的倾向性。一方面,九种文本类型的选择无疑基于现实条件的限制:编者只能选择自己掌握的素材。另一方面,对单元内容的选择也是编者充分考虑时代与国家需求的结果。进入新时代,国家对翻译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翻译人才不仅要能顺利完成语言转换,还要能对外讲好中国故事。因此,翻译人才必须在具备国际视野与外语能力的同时,尤其要具备家国情怀,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不仅熟悉中华传统文化,也熟悉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成就。因此,本教材的很多内容涉及中国古代或现当代历史、文化、社会、政治等方面,以便学习者尽快熟悉高频出现的文体的特征及其翻译方法。由于选材方面的考虑,不同的单元有时会出现内容上的相似性,对此编者尽可能选择不同的侧重点进行讲解,以避免重复。
最后,对于示例与练习素材的选择,在有可能的情况下,编者倾向于选择来自自身翻译实践或翻译教学的案例。编者在南京大学法语系承担“翻译理论与实践(汉译法)”课程教学,如第三单元“经贸关系”、第六单元“历史文化”的示例,第十单元“文学作品”的课后练习等,都来源于“翻译理论与实践(汉译法)”课程教学实践。此外,第四单元“申办报告”的示例素材来源于编者曾参与的《南京2014年夏季青年奥运会申办报告》翻译实践。教学与翻译实践令编者对汉译法学习者的实际困难有深人了解,这些实践经历无疑对本教材的编撰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
本教材由曹丹红、施雪莹、杨乔惠、马春娟四人集体编撰完成。曹丹红主要负责对教材编写进行整体把握,包括各单元主题的确定与内容的安排,全书示例原文与译文、练习与参考译文的查找,第一单元“汉法笔译入门”以及二至十单元原文分析、译文分析的撰写;施雪莹主要负责撰写二至十单元的不同文类的翻译原则与方法;法语系博士生杨乔惠与马春娟主要负责各单元的“术语与表达”部分,同时杨乔惠还对参考文献与相关资料进行了汇总整理。
如上所述,本教材尚存在多方面的缺陷与不足,编者在此请求读者的谅解,也期待读者能够为我们提供更多素材与案例,令本教材获得完善自身、弥补缺憾的机会,以更好地发挥自身的作用。
编 者
2025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