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中还没有图书,赶紧选购吧!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面向人工智能的翻译能力研究:理论、方法与实证
促销时间
距结束
00
:
00
:
00
:
00
书号
9787544682671
尚 外 价
降价通知
累计销量4
手机购买
图书二维码
配送
服务
可用积分
可用 0
数量
库存  
温馨提示

【声明】
本商城所售图书仅可作为个人学习使用,倘若用作他途(如用于商业获利等),所产生的一切后果请自负!

【退换货规则】
1、因商品质量问题需退换货,请您在收到商品之日起七日内联系客服进行申请,并根据客服的指引进行退货操作。
2、收到商品之后如需申请七天无理由退换货,请您在签收之日起七日内联系客服进行申请,并提供证据。逾期将无法受理。
3、退货地址: 请和客服联系,电话: 021-65425300转2039/2777; QQ: 800179112。
4、请在下单后14天内申请开票,逾期财务封账将无法受理;如产生退货,已开发票将作废。

尚外书城

店内客服

  • 属性
  • 介绍
  • 目录
手机购买
图书二维码
加入购物车
价格:
数量:
库存  个

图书详情

图书名称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面向人工智能的翻译能力研究:理论、方法与实证
书号 :9787544682671
版次 :1
出版时间 :2025-03-01
作者 :王湘玲, 著
开本 :X16

介绍

本书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人工智能时代基于认知过程的翻译创新人才培养理论与实证研究”结项成果,跨学科借鉴认知科学、计算机科学、应用语言学等学科理论,在充分调研翻译市场和学生就业需求的基础上,将新的认知过程导向和社会情境化研究工具与研究方法运用在翻译能力培养的教学实战上,为在信息化、全球化背景下培养高校翻译人才创新能力,平衡传统翻译能力与翻译技术能力的培养方面做出创新探索和实证研究。全书共分七章。第一章为绪论,第二章为本书的理论基础,第三章探究富有特色的翻译能力实证研宄方法论,第四章至第七章分别提供一个教学实证案例。



【自序】


编辑老师问我是否考虑请一位专家为这本《面向人工智能的翻译能力研究:理论、方法与实证》作序,我一直犹豫请谁。请导师的话,他一定会亲力亲为,但又感觉自己到了这个年纪还不懂事,要麻烦耄耋之年的老师为自己做事,心有愧疚,遂作罢。


前段时间我无意翻到《苏东坡传:一蓑烟雨任平生》,翻开第一页就是自序,于是想到或许也可以自己给自己写序,谈谈撰写本书的心路。


本书是我的第二本专著。第一本是我的博士论文,具体探究了如何基于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来实施项目式翻译教学,以最大效度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该书出版已有数年,偶尔上当当网去看一下书评,有好评称它是“实实在在做翻译教学的实证研究”,也有评论抱怨“不应该用英文写”,还有读者认为“除了实证方法论值得一看,其他可以忽视”。一看之下,不禁内心忐忑。时光荏苒,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工智能技术在各个领域(包括翻译行业)得到了广泛应用,为翻译行业的未来带来了新趋势和新变革,同时也给翻译人才培养带来了新挑战和新机遇。当今,高校学生已经越来越广泛地使用AI技术辅助翻译实践。作为翻译教师和翻译教学研究者,我一直在思考:在这个科技和人的思维迅速发展变化的时代,学生的需求是什么,我能为他们做些什么。


本书力求回答以上问题,探究面向人工智能的翻译能力研究的理论和方法。由于该领域研究目前主要的参考文献来自国际期刊,因此期待本研究能为AI时代国内翻译教学研究提供参考,比如术语概念、理论以及研究方法和工具的借鉴等等。我的研究成果主要来源于自创的“产学研一体化”模式。“产”是指我和团队积极服务社会,每年与各级政府部门、企业、高校合作完成多项翻译项目。我把这些翻译项目用到我的翻译技术教学课堂,以准实验方式让MTI学生以工作坊的形式完成;同时,我还实施“建构主义学习模式"等翻译教学实验,记录学生各项翻译能力变化数据,通过比对前后能力变化,验证该模式效果并加以修正完善。这一“产学研”三位一体模式较好地满足了社会、教学以及科研的需求,具有较好的信效度和可操作性。


随着机器翻译的更广泛使用,基于以上思路,我将在下一本专著里专门探究机器翻译人机交互和翻译认知问题,力求从使用者角度探究机器翻译对高校学生的可适用性,同时通过认知过程研究探索在人机交互中学生翻译能力的发展变化。


接下来再谈谈我自己:我是70后女教师,从教32年,本科、硕士和博士分别读了外国文学、应用语言学和翻译学三个不同方向。自2003年读博开始,我就思考是否要将应用语言学的理论方法与翻译学结合起来。2005年赴英国剑桥大学做访问学者期间,我在大学图书馆喜见大量翻译教育的馆藏,遂自费购置扫描仪扫描了28本相关专著带回国,由此开始了20年翻译能力研究领域的摸索。2008年我博士毕业,博士论文名称为《基于建构主义的中国高校翻译能力发展实证研究》。此后,我以博士论文为新起点继续研究之路,并于2013年首次获得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项目立项。


21世纪,认知科学作为标志性的新兴研究领域和探究人脑心智工作机制的前沿学科,已经引起全世界科学家的广泛关注。在国际学界,知名学者Ricardo Munioz首次提出“翻译认知研究”(CTS,2016)这一概念。我在2013年开始把自己的翻译教学研究进行“认知转向”,大胆尝试探讨译者的生理和心理认知因素对翻译能力的影响。我的翻译认知研究和之前做的翻译能力研究密切相关,具体而言,我关注的是翻译能力变化中的认知过程,多采用翻译与认知科学交叉的研究工具和方法,如眼动法、键盘记录法、屏幕录制法以及有声思维法、访谈问卷法等。至此,我顺利完成了我的第一个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项目,并于2019年和2022年接连获得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项目立项。


本书为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项目成果,主要聚焦人工智能时代翻译能力的理论探索与实证研究。人类文明在经历了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跨入了信息化时代。21世纪初的技术革命浪潮,又将我们引入人工智能时代。本书涉及的人工智能既指运用计算机技术来实现智能翻译的方法和手段,也指认知过程研究中使用的现代技术。翻译能力研究是应用翻译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本书研究的翻译能力指创新能力,即传统翻译能力与人工智能时代翻译技术能力的总和。本书认为全面培养这种复合型翻译人才的创新能力应是高校翻译教育教学改革的出发点,为此提出以下三个建议:


一、人工智能时代翻译教学实践应该与时俱进,实现翻译“技术”转向,即开设系统的、针对性强的翻译技术能力培养教学实践;


二、翻译能力研究有必要实现“认知过程转向”,即不再仅从译文质量看翻译能力,还要考察译者认知心理过程中大脑“黑匣子”里发生的状况,以测量和评估翻译能力的习得;


三、作为语言服务企业新的业务增长点,机器翻译译后编辑是人机交互翻译的重要表现,也可为机器翻译的改进提供反馈,代表着职业化翻译的发展方向。


本书分为七章。第一章为绪论,提出本书的研究意义,并进一步厘清本书的三大研究方向,即翻译教学、翻译过程与机器翻译译后编辑。这三个方向相互交叉,构成本书研究选题。第二章为本书的理论基础,本书跨学科借鉴认知科学、教育学、语言学、心理学、计算机科学等理论,把与翻译教学、翻译过程和机器翻译译后编辑最紧密相关的理论方法和核心变量进行系统化梳理评介,为后续的实证研究提供理论指导。第三章探究富有特色的翻译能力实证研究方法论,主要从认知科学的工具和方法入手,提出多元互证模式是翻译能力习得认知过程的主要方式。第四章至第七章通过“交互式翻译移动学习共同体模式实证研究"“建构主义的项目式翻译能力培养研究""MTI学生网络信息搜索能力实证研究”和“不同翻译方向下信息加工模式的眼动研究"等实证案例,详细展示了结合翻译能力培养的实验研究与翻译能力认知过程的实证研究,介绍了相关理论和实证研究的设计、方法与工具,汇报了数据收集和分析的情况,并探讨了结果,期望对翻译教育研究,尤其是实证研究有一定启示。


时至今日,我基于三个国社科基金资助项目发表了60余篇论文,近五年发表的论文达25篇。此外,我也和国际学者广泛合作,体会到了“学术无国界,天涯若比邻”的学术友谊。


虽然我的团队发文据称在本领域国际排名前三(王华树,2021),但我本人仍遇到不少质疑,其中之一就是我作为一个普通的外语老师,怎么会和人工智能、机器翻译、人机交互关联在一起。是啊,我到底能不能做呢?我也经常反躬自问。

《苏东坡传》中有如是描写:“苏东坡的一生无论穷达祸福,无论顺境逆境,始终积极有为。”我一个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老师,当然不能与苏东坡这样的伟大人格相比,但是他的精神可以像夜明珠一样照亮我,照亮我在无数个漫长的夜晚,等两个孩子相继入睡后,独自伏案写作、修改。

始于初心,终于热爱。是为自序。


目录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意义



第二章 理论基础

2.1 翻译能力

2.2 翻译能力模型

2.3 翻译能力培养

2.4 翻译认知过程

2.5 机器翻译译后编辑

2.6 本章结语



第三章 方法论

3.1 翻译过程实证研究

3.2 翻译过程实证研究方法

3.3 多元互证模式

3.4 本章结语



第四章 交互式翻译移动学习共同体模式实证研究

4.1 移动学习共同体的界定与理论基础

4.2 文献综述

4.3 交互式翻译移动学习共同体模式

4.4 翻译教学实验

4.5 结果与讨论

4.6 本章结语



第五章 建构主义的项目式翻译能力培养研究

5.1 以市场为导向的翻译能力及教学模式

5.2 翻译能力培养的实证研究

5.3 结果与讨论

5.4 本章结语



第六章 MTI学生网络信息检索能力实证研究

6.1 文献综述

6.2 实证研究

6.3 数据与讨论

6.4 本章结语



第七章 不同翻译方向下信息加工模式的眼动研究

7.1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7.2 实证研究

7.3 结果与讨论

7.4 本章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常用术语表


对比栏

1

您还可以继续添加

2

您还可以继续添加

3

您还可以继续添加

4

您还可以继续添加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