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对西方修辞学各历史时期主要经典的选-注-译,旨在方便读者能于较短时间内瓢饮西方修辞学之汪洋——品其真味、得其要义。编注者从古希腊至现当代共精选了约三十个篇目,每一篇目至少围绕一个核心修辞范畴,全书几乎涵盖了西方经典修辞学的所有重要概念;并为入选的每位修辞学家提供了富有导读性的“作者与选文简介”;对选文中的重点和难点也作了精要注解说明。
【序 言】
谭学纯
学术概念是学术观察和学术思考的一个独特窗口。
学术认知依托概念范畴,基于某种学术认知的理论建构或解构,通常在支撑该理论的概念范畴中被证实或证伪。这是学术概念的能量映射的权力美学。据此观察,学科奠基多由概念支撑;学科发展多为概念更替;学科重要的理论争鸣,多为概念之辨。学术概念的语义变异或偷换,意味着术语运行的逻辑变轨。学术史建构与重建该学科的概念系统互为因果;很多情况下,存储在学术史记忆中能够随时召唤出场的,不是浩繁的学术史本身,而是学术史无法删除的概念范畴。考察修辞史、修辞格史、修辞学史,不管是着眼于全球视野或本土传统,还是注重盲语行为的微观细节或理论的宏大叙事,抑或是出于狭义修辞观或广义修辞观,都可以从学术概念中反观相应的理论资源、研究范式、目标诉求和方法论参照。
提出并解释学术概念是思想的权利。发现世界的前提,是发现表述世界的概念;解释世界的前提,是解释表述世界的概念。概念术语作为能指,在思想流淌的历史长河中漂移;概念术语作为所指,在能指的漂移中不断地被阐释。一个在很多学科中都呈现为概念阐释的见仁见智的实例是:“交又学科/跨学科/多学科”的具体所指及其在何种意义上与某个特定的认知对象匹配。概念纠缠的表象,隐藏着学术运作机制中某些不容易观察到的东西。以修辞学科为例,有关修辞学的学科生态和学术空间,即修辞学“研究什么”“怎样研究”“为什么这样研究”等学术理念和学术操作的一些重要问题,均纠结于“交叉学科/跨学科/多学科”;可以通过语义分析、还原学术事实、追溯传统学脉、参照域外风景,尝试给出概念纠缠的复杂问题背后的学理。据此,我倾向于这般区分:指向学科性质的表述,宜为“交又学科”;指向研究主体学科视野的表述,宜为“跨学科”;作为修辞学交又学科性质和跨学科视野的逻辑延伸,是修辞学科置身“多学科”构建的学科生态,修辞学研究介入“多学科”共享的学术空间。这里体现的逻辑理路,也许可以部分地解释为什么巴赫金批评“纯语言学”的修辞研究,倡导“超语言学”的修辞研究;解释为什么广义修辞观在“纯语言学”和“超语言学”之间寻找平衡的支点,主张不同学科互相吸纳“他者”智慧,共同为修辞学科的生长注入创新能量。概念新释、重释、误释或过度阐释,反照出相应的阐释逻辑、阐释理据以及阐释姿态的高调或低调,这一切无不彰显思想的维度和轨迹。正是与概念阐释相伴随的人类精神活动,砌筑了以学术概念为基石的理论大厦,丰富了福柯“知识考古学”意义上的思想史。
不排除有些概念术语的译介可能很难找到全息对应的汉语符码。“修辞”作为汉译的能指,相对于源语“Rhetoric”的所指来说,不一定具有意义全覆盖的意味。中国译者从先秦典籍中找到了一个符号——“修辞”,用这个存活了两千多年的能指,打包“Rhetoric”的所指,Rhetoric从古希腊的时空场景旅行到中华本土,以“修辞”的能指形象现身。在这个过程中,信息损耗或变异,可能是常态。也许没有必要苛求翻译家在重新打包的符码转换中原封不动地进行信息储运。也许正因为《周易》“修辞立其诚”的“修辞”与“Rhetoric”的所指不完全相同,才更需要由此追寻中国修辞学的发生和方法论意义,求证中西修辞学不同的学术关怀之路。诸如此类的现象,绝不止“修辞”一例;而如果跨文化交流接受了目标语和源语信息不对称,既成事实的误读进入大众传播,也不一定完全是负能量。有时候,学者的较真似乎很难改变既成的文化事实。
学术概念的选择、译注和研究,是学者参与学术史建构的一种方式。《西方修辞学经典选译——核心概念地图集》的选文、注释以及所附阅读文献梳理了相关术语的词源学、符号学、哲学渊源和人文意蕴,还原该术语赖以生成的理论背景和知识关联,挖掘和解析核心概念在历史流变和跨文化语境中的语义丰富性。从伊索克拉底的“凯洛斯”(Kairos),可以追溯“修辞情境/语境”概念的始源;从古老的雄辩术,到被誉为“当代修辞学研究的中心”的修辞批评,核心概念隐含着某种引导读者信奉的话语权威,一些概念术语在学术文献中的复现率,可以反映一个历史时期的学术热点及走向,映射更广泛的学术实践中的衍生状况,显现相关研究范式的理论问题与学术生长空间。如何在读写互文性的意义上处理这些复杂信息,需要了解学术概念“表达—接受”的原初“在场”和演化“在场”;也需要了解目标概念的“在场”是否涉及关联性场域。概念术语毁于机械搬运;兴于“我注六经”和“六经注我”的智慧。如何入乎其内、出乎其外地赡洽贯通细碎术语,如何在“活性”研究中助推扎实学风,是概念术语研究者试图走出的难局,也是值得期待的文化工程。
主持者袁影,在上海外国语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和香港理工大学从事博士后合作研究期间,接受过很好的学院派训练,本书是其精心推出的修辞学研究新成果。由于国内人文学科研究近年的“修辞学转向”趋势,而且这种趋势渗透到了语言学科之外的文艺学、新闻传播学、符号学、哲学、历史学等诸多学科①,这将扩大本书的读者群体;相信本书的出版,会给广大读者提供学术概念所隐含的个人、群体、学科、民族等具有文化资本意义的学术资源。
袁影希望我为《西方修辞学经典选译——核心概念地图集》作序,我则希望这篇草序以我的方式,传递我对学术概念研究推高学术关注度的观察与解释;也希望以我的方式,呼唤学术概念研究的思想含量,并将纷至沓来的思想转化为逻辑清晰的学术叙述。
【目录】
序言 谭学纯
前 言 [古希腊]伊索克拉底:“凯洛斯”/“契机”
作者与选文简介 驳哲辩师
交换法(节选)
阅读推荐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逻辑诉求”“人格诉求”“情感诉求”
作者与选文简介
修辞学·第一卷
第一章
第二章
修辞学·第二卷
第一章
第二章
阅读推荐
[古罗马]佚名:“修辞发明”“布局”“文体”“记忆”“宣讲”
作者与选文简介
献给赫伦尼厄斯的修辞学·第一卷
修辞五艺
献给赫伦尼厄斯的修辞学·第三卷
布 局
第九章
第十章
记 忆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
第二十章
第二十一章
第二十二章
第二十三章
第二十四章
阅读推荐
[古罗马]西塞罗:"争议点""宣讲"
作者与选文简介
论雄辩家·第三卷
争议点
第二十九章
第三十章
宣讲术
第五十六章
第五十七章
第五十八章
第五十九章
第六十章
第六十一章
阅读推荐
[古罗马]昆体良:"雄辩""修辞五艺"
作者与选文简介
致友人特黎丰的问候
雄辩家的教育
·第一卷 前言
·第八卷 前言
阅读推荐
[英国]圣比德:"转义辞格""非转义辞格"
作者与选文简介
论转义与非转义辞格
·非转义辞格
·转义辞格
阅读推荐
[荷兰]德西迪里厄斯·伊拉斯谟:"丰裕"
作者与选文简介
论丰裕
·第一卷 言辞的丰裕(节选)
·第二卷 内容的丰裕(节选)
阅读推荐
[英国]乔治·坎贝尔:"生动"
作者与选文简介
修辞原理·第三卷
第一章 依于选词的生动性
阅读推荐
[英国]休·布莱尔:"品味"
作者与选文简介
修辞与美文·第一卷
第二讲 品 味
阅读推荐
[美国]肯尼思·伯克:"戏剧五元""认同""词语滤镜"
作者与选文简介
动机语法学
引言:戏剧主义五个关键术语
动机修辞学
第二十篇 修辞的现实功能
第二十二篇 认 同
语言即象征行动
第三篇 词语滤镜
阅读推荐
[美国]理查德·韦弗:"论题"/"论式"
作者与选文简介
语言即说教
阅读推荐
[比利时]钱姆·佩雷尔曼:"受众""在场""布局"
作者与选文简介
修辞学王国
第二章 论辩·言者·受众
第四章 选择·在场·呈现
第十三章 语篇论据的顺序
阅读推荐
[美国]乔治·肯尼迪:"比较修辞学"
作者与选文简介
比较修辞学:历史与跨文化导论
序言:修辞的比较研究
阅读推荐
[美国]索妮娅·福斯:"修辞批评"
作者与选文简介
修辞批评探索与实践
第一章 修辞批评特征
第二章 修辞批评实践
阅读推荐
附 录
选文篇目中英名称对照表
西方修辞学核心概念英汉对译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