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中还没有图书,赶紧选购吧!
认知诗学十讲
促销时间
距结束
00
:
00
:
00
:
00
书号
9787544683302
尚 外 价
降价通知
累计销量7
手机购买
图书二维码
配送
服务
可用积分
可用 0
数量
库存  
温馨提示

【声明】
本商城所售图书仅可作为个人学习使用,倘若用作他途(如用于商业获利等),所产生的一切后果请自负!

【退换货规则】
1、因商品质量问题需退换货,请您在收到商品之日起七日内联系客服进行申请,并根据客服的指引进行退货操作。
2、收到商品之后如需申请七天无理由退换货,请您在签收之日起七日内联系客服进行申请,并提供证据。逾期将无法受理。
3、退货地址: 请和客服联系,电话: 021-65425300转2039/2777; QQ: 800179112。
4、请在下单后14天内申请开票,逾期财务封账将无法受理;如产生退货,已开发票将作废。

  • 属性
  • 介绍
  • 目录
手机购买
图书二维码
加入购物车
价格:
数量:
库存  个

图书详情

图书名称 :认知诗学十讲
书号 :9787544683302
版次 :1
出版时间 :2025-06-01
作者 :刘正光, 著
开本 :AX16

介绍

认知诗学指用认知语言学分析文学作品。《认知诗学十讲》以十节讲座的形式,每讲聚焦不同的认知语言学概念,并将其和文学作品分析实例相结合,是国内目前较为探索性的将认知语言学和文学阅读欣赏相结合的尝试。木书旨在使读者了解认知语言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能够将这些原理和方法运用到文学作品的分析和欣赏中。本书内容浅显,提供了大量的中英文文本例子,帮助读者在实际例证中培养文本细读能力,可以作为跨学科的教材或供感兴趣的读者自学使用。


【前 言


认知语言学的三个特点与文学阅读具有很大的契合性。认知语言学的体验哲学观充分强调人的感知经验与人类认知的内在联系,文学基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二者具有相同的认知基础和认知取向,文学阅读过程也是培养学生感知能力和抽象能力的过程。认知语言学的“基于使用观”在探索语言所蕴含的认知共性的同时,也重视语言与认知的文化属性与文化差异的影响。这对我们探索和理解作品的继承性和创新性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认知语言学认为人类最基本的认知能力是“识解”,即从不同的视角看待世界的能力,它体现出人类认知的主观能动性,能有效解释读者主体性、经典的时代内涵、理解的偏离甚至误读等问题。认知语言学认为,人们获取话语或作品意义的过程是一个动态建构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不同的心理空间同时参与建构活动,达致概念合成。概念合成能够很好地服务于文学批评中的认知主义路径。


“认知”和“认知诗学”在文学批评中,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以色列著名学者罗文·索尔(Reuven Tsur)1992年开始正式在专著中使用Cognitive Poetics这个术语。不过他的“认知”涵盖了整个认知科学的研究成果,是广义的“认知”。彼得·斯多克维尔(Peter Stockwell)等人提倡的认知诗学是狭义的(Stockwell 2002),主要指运用认知语言学的基本原理分析文学作品。本书的“认知”是狭义的。


本书的主要目的是让读者了解认知语言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能够将这些原理和方法有效地运用到文学作品的分析与欣赏过程中,或者说培养读者文本细读的能力,在细读中感受语言的张力、作品的魅力与深度。文本细读能力是正确理解的基础,没有理解,何谈欣赏与批评。因此,文学批评理论问题不是本书的主要关注点所在。


这种意图也体现在了本书的写作安排上。前面几讲对认知语言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介绍得比后几讲稍微充分一些和细致一些,后面几讲对概念的阐释相对简化了一些。当然,全书一直聚焦分析作品的语言、语言结构和语言表达方式所蕴含的文学意义,遵循先理解消化、后运用的基本思路。


本书所分析的作品例子来自汉语、英语的比例大致相同。这样做有两个目的:一是培养融会贯通的能力,二是培养比较的意识。文化的异同、作品的优劣,在对比中能够认识得更清楚、更深刻、更全面,更有利于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国际视野、文化自信。


关于本书的结构安排,有必要交代一下。虽然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是人类思维与语言运行的基本方式,那么“隐喻”部分应该置于起始,而不是作为结尾一讲;但本书的依据是,前面几讲涉及的认知能力都是局部的分项能力,而隐喻能力是通用能力,隐形于方方面面的认知能力之中。将它作为结尾既起到层层推进中收的作用,又留给读者广阔的探索空间。


本书的书名,一直在两个名称之间犹豫:一个是《认知诗学十讲》,另一个是《认知语言学与文学作品欣赏》。《认知诗学十讲》可能更学术化,更具研究性;《认知语言学与文学作品欣赏》的读者面可能广一些,更贴近读者。


犹豫有三个原因。一、本书是十多年讲课的集成。从2010年开始,笔者在硕士研究生中开设了“认知语言学与文学作品欣赏”这门课程。开课后,学院一些文学教授听了几节,认为很有启发。2015年起,笔者在学院本科生中先后以“认知语言学与文学作品欣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学分析”为名开设了这门课,由选修课升级为必修课。学生们认为该课程教会了他们怎样去创造知识。二、“文学作品的语言学分析”2023年获批国家一流课程,就课程验收而言,“认知语言学与文学作品欣赏”更吻合课程名称。三、本课程不仅仅是介绍入门性知识和基本概念与方法,还带有研究的性质,也在国内著名刊物上发表了几篇相关论文。


本书的写作不求面面俱到,而是围绕核心概念,深入阐释其内涵和启发意义,希望可以帮助读者掌握学术阅读的方式,实现深度阅读,既了解学科基本知识与方法,又培养研究意识和创新能力。


本书作为国内首部将认知语言学的基本原理与文学阅读过程研究有机融合的著作,只是一个开拓性的探索而已,抛砖引玉,以求教于方家。


最后,感谢湖南大学教务处和研究生院的支持,将本书立项为学校教材建设项目。

目录

【目录】

第一讲 认知语言学与文学阅读共同的哲学基础:体验性
第一节 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体验哲学
    1.1 认知无意识
    1.2 体验心智
    1.3 隐喻性抽象思维
    1.4 体验现实——认知科学与以往哲学的分野
    1.5 现实与真理
    1.6 隐喻与真实
第二节 认知语言学对语言本质特征的新认识
    2.1 结构都有意义:语言的理据性
    2.2 语义是核心:认知的主观能动性
    2.3 语言基于使用:意义的文化性和动态性
第三节 认知诗学与文学阅读
    3.1 两种不同取向的文学阅读类型
    3.2 认知语言学指导下文学阅读的创新性

第二讲 原型理论:文学阅读的认知基础
第一节 经典范畴化理论
    1.1 经典范畴化理论的基本特征
    1.2 经典范畴化理论的不足
第二节 原型范畴化理论
    2.1 家族相似性理论
    2.2 原型范畴化理论
第三节 理想认知模型与文本解读的文化认知理据
第四节 认知图式与人物个性刻画
第五节 认知脚本铺垫文本意义解读的通道
第六节 偏离原型创造文学效果
第七节 原型理论与文学形象的稳定性和可变性
    7.1 原型的稳定性与文学形象的稳定性(象征性)
    7.2 原型的开放性与文学形象的可变性

第三讲 非范畴化与表达变异的陌生化效应
第一节 非范畴化与语言和认知创新
第二节 非范畴化理论的基本含义与主要特征
    2.1 非范畴化的含义
    2.2 非范畴化的特征
    2.3 非范畴化与功能多义性
第三节 非范畴化与表达形式的变异
    3.1 语言实体层面的变异
    3.2 表达方式的变异
第四节 非范畴化与表达功能的变异
    4.1 名词的非范畴化与名词的描述功能
    4.2 聚合关系和组合关系重叠与名词并置中的非范畴化
    4.3 楹联中的名词短语并置
第五节 非范畴化与陌生化效应

第四讲 认知识解与文本解读的主观多样性
第一节 识解的含义与本质特征
    1.1 识解的含义
    1.2 识解的本质特征
    1.3 识解的主要维度
    1.4 心理扫描
第二节 识解与文本解读的主观性与多样性
    2.1 主观性与多样性的内涵
    2.2 背景与主观性和多样性
    2.3 视角与主观性和多样性
第三节 识解与文本解读的偏离
    3.1 辖域的偏离
    3.2 详略度的偏离
    3.3 凸显的偏离
    3.4 视角的偏离

第五讲 图形·背景与意象化效应
第一节 图形与背景
    1.1 图形·背景的内涵与特征
    1.2 图形·背景在语言表达中的体现
第二节 图形·背景逆反
    2.1 句层级图形·背景逆反的实现方式
    2.2 语篇层级的图形·背景逆反的实现方式
第三节 图形·背景逆反与意象化效应
    3.1 图形·背景逆反创造两种效果
    3.2 图形·背景融合构建主题性图形
第四节 图形·背景交替与意象化效应
    4.1 图形转换出现与意象化效应
    4.2 图形交替出现与意象化效应

第六讲 象似性与文学阅读中三重境界的实现方式
第一节 象似性的基本特征和表现方式
    1.1 符号学意义上的象似性及其基本特征
    1.2 映像象似性
    1.3 拟象象似性
    1.4 语音象似性
第二节 象似性的其他分类
    2.1 时间象似性
    2.2 空间象似性
    2.3 话题象似性
    2.4 过程象似性
    2.5 心理象似性
    2.6 对称象似性
第三节 象似性与文学阅读的三重境界
    3.1 阅读愉悦
    3.2 多重理解世界
    3.3 理解、掌控、接近世界
第四节 文学阅读中象似性实现的三种方式
    4.1 意象化
    4.2 拟象化
    4.3 寓言
    4.4 三种方式联合作用

第七讲 概念合成与读者对文本意义的主体性建构
第一节 概念合成的基本内涵与运行方式
    1.1 概念合成理论的三个基本观点
    1.2 心理空间
    1.3 概念合成
第二节 概念合成与主体性建构的作用
    2.1 建立文本意义的连贯性
    2.2 细致再现文本意义的生成过程
    2.3 重构文学隐喻新内涵
第三节 多层合成与文本意义生成

第八讲 指示语与叙事视角
第一节 指示语的主要类型
    1.1 人称指示语
    1.2 地点指示语
    1.3 时间指示语
    1.4 社会指示语
    1.5 语篇指示语
第二节 人称指示语指称游移与表达效果
    2.1 说话人视角与移情
    2.2 移情与人称代词指称游移
    2.3 不同人称交替使用,以适应话语的不同表达需求
第三节 指示转换与阅读代入
    3.1 指示域及其作用
    3.2 指示转换
第四节 多种指示语交互作用
第五节 指示语的认知效应

第九讲 意象图式与文学创作和理解
第一节 意象图式的基本内涵与基本特征
    1.1 基本内涵
    1.2 基本特征
第二节 意象图式的认识论价值
    2.1 世界的认识是概念化的结果
    2.2 意象图式阐释想象与理解的体验性
    2.3 意象图式自身的逻辑结构可运用于抽象思维
第三节 意象图式与文学理解
    3.1 充当故事回忆的助记符
    3.2 建立起文本内容的逻辑关联
第四节 意象图式在文学理解中的作用方式
    4.1 图式的动态性、演化性
    4.2 意象图式的开放性提供人物刻画的动态框架
    4.3 搭建读者、文本与经验之间互动的桥梁

第十讲 概念隐喻的诗学功能
第一节 概念隐喻的特征与认知功能
    1.1 概念隐喻理论的三个基本观点
    1.2 隐喻是思维和语言运行的最基本方式之一
    1.3 隐喻的三种主要类型
    1.4 概念隐喻的体验性(具身性)
第二节 概念隐喻的诗学功能
    2.1 概念隐喻的结构化效应
    2.2 概念隐喻的文化视野
    2.3 隐喻叠加成就经典
第三节 概念隐喻诗学功能的实现方式
    3.1 拓展
    3.2 阐释
    3.3 质疑
    3.4 组构

参考文献
对比栏

1

您还可以继续添加

2

您还可以继续添加

3

您还可以继续添加

4

您还可以继续添加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