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基于克里斯蒂娜·舍夫纳(Christina Sch?ffner)和贝弗利·阿达布(Beverly Adab)的developing translation competence译出。原作由John Benjamins出版公司于2000年出版,是一部翻译研究领域的经典著述,聚焦翻译能力发展研究的三个层面,汇集了众多学者的研究成果:翻译能力界定部分探讨了翻译能力的多维度构建及各子能力之间的关系;翻译能力培养部分讨论了教学策略、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法,注重翻译过程的实践与反思;翻译能力评估部分则关注如何量化和评估翻译能力的发展。通过丰富的案例和理论分析,本书反映了翻译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发展以及对翻译专业人员能力培养的重视,为翻译教师、学生以及翻译专业人士提供了宝贵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智慧。
【总序】
2001年,时任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编辑的孙玉博士策划引进了“国外翻译研究丛书”。该“丛书说明”称:“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约请了多名国内翻译研究著名学者分别开列出最值得引进的国外翻译研究论著的书目,并对这些书目进行整理、排序,最终确定准备引进的正式书单。该丛书涉及的论著时间跨度大,既有经典,也有新论;内容的覆盖面也相当广泛,既有本体的研究,也有跨学科的研究。”杨自俭先生以“借鉴和创造”为题,为丛书撰写了总序,指出:“这套丛书时间跨度从古代到现代,所选书目皆为译学发展史上有里程碑作用的名家名著,堪称译学经典。”
至2010年,该丛书十年间陆陆续续出版了42部,“几乎涵盖了国外近半个世纪以来有关翻译理论的精华书目”(许钧,2018:155),为我国从事翻译学习和研究的人提供了新的理论滋养。“国内耳熟能详的国外翻译理论大多源自该套丛书,如功能(动态)对等、翻译目的论、翻译改写论、翻译系统论、描写(描述)翻译研究、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等等”(冯全功,2017)。用“功莫大焉”四个字来赞誉这套丛书,毫不为过。
然而,这些引进的理论著述,它们所发挥的功效和涉及面还不够充分,主要还是集中在从事翻译学习和研究的圈子中,未能有效地惠及我国翻译研究之外的学科领域。其原因与缺乏相应的汉译版本有关。杨柳在谈论西方翻译理论在中国的接受问题时,提到四个方面的不足:1)对有些理论还流于片面和简单的介绍和理解;2)术语混乱,望文生义,缺少严谨的态度和理性的分析;3)对西方翻译理论的整体性研究还很少;4)理论的错位与创新程度不够。尤其针对第三个方面,她强调指出两点:一是对西方翻译理论的译介还缺乏系统的全译本,二是对某一种西方翻译理论或某一位翻译理论家,还少有全面性的研究成果问世(杨柳,2009:128-129)。可见,对于国外翻译研究著述的系统译介,尤其缺乏全译本,众多学者都有深切的感受。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70年间,“粗略地统计一下,目前我国对国外翻译研究学术著作的完整版翻译,大概不会超过50部”(吴苌弘、傅敬民,2019)。其中,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在这方面贡献良多,分别以“当代西方翻译研究译丛”和“外研社翻译教学与研究丛书”的形式翻译出版了近20种国外翻译研究著述。其他的全译本,则散落于不同的出版机构,都谈不上系统性,而且翻译质量良莠不齐。
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至少与下面两点误识是分不开的:首先是我国从事翻译研究的人员,大多是学英语出身,觉得自己可以看懂国外翻译研究原著。但是,翻译研究并不局限于英语专业,还有日语专业、俄语专业等其他专业,非英语专业人员如何了解英语翻译研究著述呢?同时,国外翻译研究著述也并非完全都是用英语书写的,对于法语的、德语的、俄语的,甚至日语的翻译研究著述,英语专业人员也同样面临着阅读困难。因此,学外语的自己看原著显然是不够的。
其次是担心原著经过翻译之后会走样,译作不能真实地再现原著的思想。诚然,语言不同,不同译者的认知和阐释有异,可能导致译作与原著不完全一致。毕竟,“源语读者和目标语读者分属不同的语言文化区域,译者的设想显然不同于源语文本作者的设想。这意味着译者不可能提供和源语文本同质等量的信息。他所给的是另一种不同形式的信息”(诺德,2005:45,112)。毋庸置疑,能够直接阅读原著,自然是了解原作思想的最有效方式。但问题是,并非所有人都能接触到原文,也并非所有人都能读懂原文,进一步讲,原著和译作具有不同的功能。因此,我们不能因为担忧译文的质量就一概拒绝翻译。鲁迅曾认为翻译批评有三点意义:一是指出坏的;二是奖励好的;三是倘没有,则较好的也可以(《翻译通讯》编辑部,1984:236)。在当下国外翻译研究著述汉译还很不足的情况下,鲁迅所说的三点,需要我们客观反思并予以借鉴。
实际上,原著和译作所发挥的功效,尽管在有些方面是相互匹配的,但也不能等同视之。译作具有原作无法替代的功能。对此,“当代西方翻译研究译丛”在“总序”中已然明确指出:“我们不能只指望懂外语的人从外文了解外域思想。外域思想只有被翻译成本国语言文字,也就是说,本国的语言文字中已有词汇可以表达新的思想、新的概念,这种新思想和新概念才真正化为我们自己的东西,为我们所吸收、所运用,激发我们的研究。”学术翻译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在于提升学科自身的影响力,使得本学科的国外研究成果能够被其他学科所了解。也就是说,“翻译理论译著应该不仅仅是翻译研究者阅读的内容,也应该成为其他学科可资借鉴的学术资源……翻译研究不能把目光局限于翻译自身,而要立足于翻译,放眼于相关学科的发展”(许钧,2018:155,177)。有鉴于此,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拟从“国外翻译研究丛书”中挑选出一些经典名著予以汉译。实际上,其中的一些名著已有汉译本,如《译者的隐形——翻译史论》《译有所为——功能翻译理论闡释》《翻译与关联:认知与语境》等。我们将尽量挑选尚无汉译本的名著进行汉译。
我们将这套丛书命名为“翻译研究经典著述汉译丛书”,是经过慎重考虑的。我们希望这套丛书所选的书目,不仅包含已然成为经典的翻译研究著述,同时也相信,虽然有些所选著述目前来看只是新作,暂时还未成为经典,但是,鉴于其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将来必然会成为翻译研究的经典。国外翻译研究著述,汗牛充栋。我们不可能面面俱到地将所有著述加以汉译。但是,我们希望能够较为全面地反映国外翻译研究的重要理论研究成果,包括不同流派、不同区域、不同作者的代表性著述。本译丛拟以多辑的形式来确保它的开放性和持续性。在推出第一辑译丛之后,会陆续推出第二辑、第三辑,所选书目也可能不局限于“国外翻译研究丛书”。
作为学术翻译,译者的学术水平是至关重要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翻译质量。对此,前辈学者大多都已经有所认识。梁启超(1897)曾经指出,“凡译书者,于华文西文及其所译书中所言专门之学,三者具通,斯为上才;通二者次之;仅通一则不能以才称矣。……故三者之中,又以通学为上,而通文乃其次也”(《翻译通讯》编辑部,1984:19)。因此,在确定译者方面,我们基本上是按照这个要求。每一部译作都是译者比较熟悉的作品,包含了译者的理解和学识。当然,我们也衷心希望广大读者对译丛不吝批评指正,共同推进我国的翻译研究学术著述的汉译。
最后,感谢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的大力支持,感谢孙静老师、苗杨老师为本译丛所付出的努力和心血,感谢每一部译著的责任编辑。感谢全体编委以及所有的译者。
参考文献
《翻译通讯》编辑部编,翻译研究论文集(1894—1948),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4。
冯全功,国内翻译研究丛书:出版现状与未来展望,《东方翻译》,2017(3):17-23
克里斯蒂安·诺德,译有所为——功能翻译理论阐释,张美芳、王克非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吴苌弘、傅敬民,国外翻译研究学术著作的汉译问题,《中国外语》,2019(3):90-96。
许钧,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翻译研究概论,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18。
杨柳,20世纪西方翻译理论在中国的接受史,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
王克非 傅敬民
2020年6月
【目 录】
引言:翻译能力的发展
克里斯蒂娜·舍夫纳 贝弗利·阿达布
第一部分 翻译能力的界定
语言能力、多语能力与翻译能力
阿尔布雷希特·诺伊贝特
双语能力与翻译能力
玛丽萨·普雷萨斯
英法互译中的语体与语法
让-皮埃尔·马亚克
视角拓展:自由译者如何定义翻译能力
珍妮特·弗雷泽
学界与业界之间:欧洲视角下的译员培训
古尼拉·安德曼 玛格丽特·罗杰斯
第二部分 翻译能力的培养
解放性翻译的教学策略
安德鲁·切斯特曼
未来译员的能力及其教学
让·维耶纳
布达佩斯理工大学法译匈翻译教学反思:基于功能的课程类型学
阿格尼丝·埃尔特
过程导向翻译教学法中翻译日志的使用
奥莉维亚·福克斯
专门领域翻译课程的结构化设置:只是碰运气的事儿?
凯瑟琳·韦
学走之前先学跑?本科阶段翻译课程设计
克里斯蒂娜·舍夫纳
译者能力发展中的文本选择:为何旅游行业文本是适合的材料
多萝西·凯莉
翻译研究的培训策略
罗纳德·J.西姆
第三部分 翻译能力的评估
翻译能力发展评估
艾莉森·毕比
学生译员翻译能力习得情况测量工具的构建
玛丽安娜·奥罗斯科
翻译能力的评估
贝弗利·阿达布
译入外语的翻译评估
杰拉德·麦卡莱斯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