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语学术语言教程》以系统性和逻辑性为原则,结合德语国家学术交流的特点和规范,旨在帮助高等院校德语专业高年级的学生理解和掌握德语国家学术和研究领域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主要内容涵盖德语作为学术语言的特点、学术交流的重要性、文本类型和结构以及阅读、听力、写作和口语等方面的策略和技巧,其中文本类型包括:概述(Exposé)、摘要(Abstract)、摘录(Exzerpt)、笔记(Mitschrift)、报告(Referat)、论证性文本(Argumentativer Text)、实验报告(Laborbericht)和课程论文(Seminararbeit)等。相信本书能帮助学生在对德语国家的学术交流中有所助益。
【总序】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党的二十大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方面,总结了经验,发出了新的“执政宣言”,提出要把教育、科技、人才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和战略性支撑,再次凸显教育在国家发展中的引领作用。在此背景下,进一步加强外语人才的培养,满足国家在全球治理中对于各类外语人才的迫切需求,当为高校外语教材建设义不容辞的责任。
德语虽非被最广泛地使用的外语,但在外语教育领域自有其特殊地位。且不说德语国家在世界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地位和影响力,德国还是马克思的祖国,德语又是马克思的母语。培养一大批研习并熟练掌握德语的学子,对于我们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各个方面,始终有其特殊作用。
“新世纪高等学校德语专业本科生系列教材”,是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外教社)为适应时代发展之新要求而组织编写的。项目整体2003年12月在外教社召开的“全国德语专业教学和教材研讨会”上,正式启动,以后不断推出和完善。它以德语综合教程为主,辅有阅读、语音、听力、视听说、口语、翻译、写作、语法、语言学、词汇学、文学史、文学作品选读、概况、文化史等众多课程,基本囊括全国高校德语专业教学大纲所涉课程类型或教学内容,其规模在我国德语教材编写史上,应属前所未有。
本套教材,分开用时,各有独立,能满足单门课程的特殊需要;合并起来,相辅相成,能实现我们德语专业本科教学的整体规划。
中国人学习德语,肇于何端,不便确考。倘若1622年来华的德国耶稣会会士汤若望(Johann Adam Schall von Bell)那时在传教之余,尚未备有讲义,讲授德语,那么,最迟从另一位德国耶稣会会士魏继晋(Florian Bahr)1748年在北京编成《德文——中文词汇表》起,我国德语教材,已现雏形。一个年代,有一个年代的教材。谨以解放后为例。从1956年时代出版社、以莫斯科版“德语教科书”为蓝本的《大学德语课本》,到1966年商务印书馆、强调“阅读普通的政治、经济、对外贸易等方面的文章和进行日常会话”的《基础德语教材》,再到1979年同一出版社印行、奉行“政治,外语和文化知识的基本功”和“思想性、科学性和实践性”编写原则的《德语》教材,我们的德语教科书编写,走过了同新中国成立后同样坎坷而又辉煌的路程。尤其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的巨变,我国德语教材的编写,诸家勃兴,隽品迭起。
不过,经典尚不能当人类永恒的教诲,教材就更具时效的特点。以上列举德语教材编写史的荦荦大端,想彰显的,就是此理。故而,历史仍将推进,教材还得更新。目的是让我们的教学内容及手段,跟上时间步伐,让我们德语专业的学生,更富实效地学习德语、掌握日耳曼学的基本知识。不过,前人勋绩在上,我们绝无横空出世的愚妄,在此遵循的,是继往开来的原则。本系列教材的编写大旨所以是:继续贯彻目前外语本科的教学理念和教材的基本设想,强调听、说、读、写、译等语言基本功的训练;在课文的选篇、单元的构建、练习的设计等方面追随新的观念;引导学生在学习语言技能的同时,注重德语国家的优秀文化传统和思辨习惯,为培育良好的人文素质,提供导引;较系统地传授德语语言文学的学科基础知识,培养获取这些知识的能力;介绍德语国家历史文化的概貌并注意跨文化交际问题。
尤其值得指出的是,本套教材除纸质学生用书和教师用书等以外,核心教材将推出电子书版本,同时会根据需要配套必要的数字和多媒体教学资源,主干教材将依托数字出版平台,配备各种教学、学习和测评工具。
本系列教材由来自上海、北京、广州、南京、重庆、杭州等地多所大学、我国主要德语专业点的学者及骨干教师参与编写,力助而成。整个项目体现了良好的协作精神,以及共同推进我国德语本科教学的美好愿望。编者大多一再易稿,务期完善,但未始没有疏漏,也会留下瑕疵。敬请识者不吝指正。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一系列战略要求,都需要教育强国建设的支撑。而外语教育的发展,实为教育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愿以“新世纪高等学校德语专业本科生系列教材”的编写,在我国深化文明互鉴、拓展交流渠道、丰富合作内容、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方面,做出自己微薄的贡献。
卫茂平
2023年5月修改
上海外国语大学
【目录】
Vorwort
1 Deutsch als Wissenschaftssprache
1.1 Wissensgenerierung und wissenschaftliche Kommunikation 知识生成和学术交流
1.2 Wissensgenerierung, Wissensorganisation, Wissensmanagement 知识生成、知识组织和知识管理
1.3 Kommunikation in der Wissenschaft 学术交流
1.4 Übungsaufgaben
2 Wissenschaftliche Textsorten
2.1 Exposé 开题报告
• Überblick
• Struktur
• Textbeispiel
2.2 Zusammenfassung 摘要
• Überblick
• Struktur einer Zusammenfassung (Beispiel Abstract)
• Textbeispiel: Informativer Strukturabstract
2.3 Protokoll/Mitschrift 纪要
• Überblick
• Struktur einer Mitschrift
• Textbeispiel: Mitschrift (Ausschnitt)
• Übungsaufgaben
2.4 Referat 课堂学术报告
• Überblick
• Struktur eines Referats
• Textbeispiel
2.5 Argumentativer Text 说理文
• Überblick
• Struktur eines argumentativen Textes: Kontrastierung
• Textbeispiel
2.6 Seminararbeit 课程论文
• Überblick
• Struktur einer empirischen Seminararbeit
2.7 Sprechstundengespräch 教师答疑时间
• Überblick
• Vorbereitung
• Die Sprechstunde
• Textbeispiel: Sprechstundenanfrage per E-Mail
2.8 Seminardiskussion 课堂讨论
• Überblick
• Vorbereitung
• Teilnahme an einer Diskussion
2.9 Literaturverzeichnis 参考文献
• Überblick
• Literaturangaben
• Literaturverwaltungssoftware
3 Strategien für Leseverstehen, Hörverstehen, Schreiben und Sprechen
3.1 Leseverstehen 阅读理解
3.2 Hörverstehen 听力理解
3.3 Schreiben 书面表达
3.4 Sprechen 口头表达
4 Literaturverzeichnis
5 Abbildungsverzeichn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