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中还没有图书,赶紧选购吧!
外教社跨文化交际丛书·外语教育系列:跨学段跨文化能力教学:从理论到实践
促销时间
距结束
00
:
00
:
00
:
00
书号
9787544678131
尚 外 价
降价通知
累计销量14
手机购买
图书二维码
配送
服务
数量
库存  
温馨提示

【声明】
本商城所售图书仅可作为个人学习使用,倘若用作他途(如用于商业获利等),所产生的一切后果请自负!

【退换货规则】
1、因商品质量问题需退换货,请您在收到商品之日起七日内联系客服进行申请,并根据客服的指引进行退货操作。
2、收到商品之后如需申请七天无理由退换货,请您在签收之日起七日内联系客服进行申请,并提供证据。逾期将无法受理。
3、满足七天无理由退换货申请的前提下,包邮商品需要买家承担发货和退货运费。
4、发货运费金额因具体订单货品重量、寄往地区不同而各不相同,我们需向取货的快递公司确认之后才能了解。
5、退货地址: 请和客服联系,电话: 021-65425300转2039/2777; QQ: 800179112。
6、请在下单后14天内申请开票,逾期财务封账将无法受理;如产生退货,已开发票将作废。

  • 属性
  • 介绍
  • 目录
手机购买
图书二维码
加入购物车
价格:
数量:
库存  个

图书详情

图书名称 :外教社跨文化交际丛书·外语教育系列:跨学段跨文化能力教学:从理论到实践
书号 :9787544678131
版次 :1
出版时间 :2023-10-01
作者 :(美) 曼努埃拉·瓦格纳 (Manuela Wagner) , (美) 多里·康伦·佩鲁吉尼 (Dorie Conlon Perugini) , (英) 迈
开本 :XD32

介绍

【序言】

21世纪的全球化是对教育的挑战,也为教育改革开拓了新的视域。面临这一挑战,外语,作为构建人类社会关系与和谐全球社会的重要人类社会资源,应当发挥其独特的作用。培养世界公民将是21世纪赋予外语教育的重要历史使命。无论我们从事何种语言教学——母语/一语、二语、外语或其他民族/族群语——实质上,无一不是全球化进程中的一部分,其目的无一不是为了培养国家/全球公民。外语教育在(全球)公民教育中有其无与伦比的、其他学科所不具备的人文价值,但目前我们很少意识到这一点。因此,外语教育政策制定者、实践者和学习者在21世纪正面临的挑战的确是前所未有。

然而,我们目前的外语教学是否胜任21世纪所赋予的历史使命?综观外语教学现状,我们认识到应该深入发掘外语这一重要的人类社会资源,以使外语教学向全球公民教育的转变成为可能。

自20世纪60年代至今的几十年中,随着国内和国际大环境的不断变化,以及语言文化研究的逐步深入,外语教学不断应变,与时俱进,实现了以目标语语言能力为教学目标向以目标语交际能力为目标的跨越。但在21世纪全球化的多元文化时代,学者们开始意识到目标语的交际能力难以确保不同文化之间人们的相互沟通和理解:母语/一语的交际能力是国家价值观的标志,是国家身份(国家公民)的象征,但不同文化的人们对作为共同语的英语或其他语言的交际能力的习得能否说明他们就共享了同一套价值观,从而可使他们的跨文化交际得以顺利进行?以目的语的交际能力为目标的外语教学能否像通过母语教育培养国家公民那样培养世界公民?由于多元文化的存在,价值观、信仰之相对性的存在以及应运而生的文化、语言、社会语言、社会语用、概念相对性的存在、不同文化之间的交际远比我们所预想的复杂得多。仅以概念相对性为例:我国及其他国家英语使用者都用通用的英语单词“citizenship”表达“公民、国民”的概念,然而,这一概念所内含的核心价值却因文化而异,我国与西方所使用的这同一概念的核心价值便相去甚远。且不谈西方国家对“citizenship”之概念在语义方面的认知差异,他们的“citizenship”价值内核大体上是“民主”框架内的人权和个性自由,而我们这一概念之内核则更加突出道德和社会责任义务,尽管两者是人类尊严的既对立又互补的不可分制的两个侧面。

近年来在交际能力基础上所构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概念会大大促进不同文化间的交际,但促进这一能力之习得仍然难以胜任世界公民教育的重任。我们需要的是既能确保不同文化间的交际得以进行,同时又能保留不同文化之相对差异的一种跨文化交际能力,一种与全球公民概念相匹配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为达到培养全球公民的目标,当下外语教学所匮乏的至少有以下两个重要方面:一是确立人之作为公民的核心价值为起始点和终极目标的教育观,也就是确立人之作为人的基本道德的人文价值的教育观(the core value of a person as a human being);另一点是由于这一人文价值因时空而异,即不同文化以及不同文化在不同历史(经济、历史、政治等)发展阶段对人之作为人/公民的基本价值有不同的经历、不同的内涵、不同的解读、不同的界定。这意味着在多元文化平等共存的21世纪,任何文化之价值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reasonableness),这也意味着在多元文化平等共存的21世纪,任何文化都不能把自己对这一价值(譬如对人的基本价值)的经历、自己的文化内涵、解读和界定强加给他人。对不同文化、不同价值观(政治或宗教的)、不同生活方式,我们应当持有赞同、欣赏、理解、包容和接受的态度;但当这些方面发生冲突时,我们并不能盲目地理解或接受某些观点,而是要对它们进行理性的思辨和批评。这意味着,我们需要的是一种批判精神,而且,批判之标准有的是普适的,有的是因文化而异的,是多元的。我们所需要的是一种公认的人文价值标准,一种如费孝通先生所说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世界大同”的平等共处的人文价值观。

为配合这一发展趋势,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在“外教社跨文化交际丛书”的基础上,又引进推出一批从跨文化视角进行外语教学的权威力作。这一批以国际著名外语教育家Michacl Byram教授为首的学者们的著作,是英国多语出版公司(Multilingual Matters LTD)出版的丛书“Languages for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Education”(LICE)中众多专著/文集的一部分。在这些著作中,学者们对以跨文化交际为目标的外语教学进行了开创性探索和实践,对教学理论、课堂实践和成果评估等进行了全方位的论析和阐述。他们所提出的教学目标、教学框架、能力模式、概念、理论、观点、途径、方法以及对整个教学结构的设想,不仅具有挑战性和时代的前瞻性,而且尤其可贵的是,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这些远见卓识无疑引导着当今世界外语教学改革的潮流。

应特别提及的是,Byram教授在其《从外语教育到跨文化公民教育》(From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to Education for Intercultural Citizenship)一书中,在原有的交际能力以及早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概念的基础上,构建了以“批判性跨文化自觉”为中心的、与世界公民相互补的“跨文化能力”概念。这一概念创新旨在帮助实现外语教学向外语教育的转变,实现以语言能力、目标语的交际能力以及早期界定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为目标的外语教学向全球公民教育的跨越。Byram教授的研究成果不仅在理论上为全球公民教育提供了依据,而且在实际教学实践中也有极强的可操作性,因为他把这一跨文化能力细化为具体的教学目标,使将公民教育变成课堂的教学实践成为可能。

Byram教授及其他学者的教学经验和研究成果是在欧盟的背景中构建的,如何将他们的经验运用到我国的实际需求,需要深入结合我国特有的外语教学理论和实践框架,但其中所涉及的种种探索对我国外语教育无疑会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必定会引发新的思考。

感谢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为我们提供这样一套好书,为我们构建了跨文化交际的学习空间。相信本套丛书的出版会促进我国作为世界公民的外语教育的蓬勃发展。

贾玉新
哈尔滨工业大学

目录

【目录】

Foreword

Preface

Introduction
Mauela Wagnet,Dorie Cowlon Perugini and Michael Byram
Project Development as Cooperation
The Graduate Course
Project Timeline
Theoretical Background
The Glastonbury Context
Overview of the Book
Appendix A:Reading List for Graduate Course in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cultural Competence in Language Education'

Appendix B:Objectives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Byram,1997)

1 Houes Around the World
Patty Siveyand Silke Grafuitz
Introduction
Preparation
Implementation
Theoretical Foundation
Student Reflections and Critical Cultural Awareness
Student Projects:The Outcomes 
Lessons Learned

2 Discovering Modes of Transportation
Dorie Conlon Perugiti
Classroom Snapshot
Context
Implementing the Project
Lesson Planning and Lessons
Project Strengths
Final Reflections
Appendix:Unit Timeline

3 Using the Five Senses to Explore Cities
Philip Rohrer and Lauren Kagan
Introduction
The Existing Unit
The Modified Unit
Student Response
Analysis of intercultural Competence
Challenges and Recommendations
Conclusion
Appendix

4 Intercultural Competence:Reflecting on Daily Routines
Jean Despoteris and Komo Ananda
Introduction
Our Project
Challenges and Recommendations
Conclusion

5 Diverse Perspectives of the Immigrant Experience
Deane Wallace and Jocelywt Tamborello-Noble
Introduction
Project Outline
Analyzing Students'Existing Views
Developing a Teaching Method In the Classroom
Overview of the Activities
Reflections on the Process
Final Reflections

6 Beauty and Aesthetics
Chelsea Connery and Sanah Lindstrom
Introduction
Who Are We?
The Context
Implementation
The Process
Student Projects
Assessment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Analysis and Reflections on the Project
Conclusion
Appendix A:Project Guidelines
Appendix B:Unit Objectives
Appendix C:Intercultural Competence Checklist
Appendix D:List of Project Titles

7 IC Online:Fostering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cultural Competence in Virtual Language Classrooms
Mawela Wagner and Niko Thacksdorf

The Authors/Teachers The ContextCowse Design

Conceptualization of Intercultural Competence
Integration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Competencein the Online Courses
Activities in Synchronous Interactions
Activities in Asynchronous Interaction
Assessments 
Challenge
Affordances
Future Perspectives
Appendix:Samples of Students'Journal Entries

8 Becoming Interculturally Competent Through Study and Experience Abroad
Lauen Rommal and Michael Byram
Study Abroad
Students of Languages Abroad
Teachers of Languages Abroad
Preparation and Follow-up,and the Development ofIntercultural Competence
Measuring the Effects
Conclusion

Conclusion
Rita Olcksak,Mawela Wagne,Dorie Cowlon Perugiviand Michadl Byram
Glastonbury Public Schools'Intercultural Competence Definition
Why Should Something Like This Happen?
What Needs to Be in Place?
对比栏

1

您还可以继续添加

2

您还可以继续添加

3

您还可以继续添加

4

您还可以继续添加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