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中还没有图书,赶紧选购吧!
外国语言文学高被引学术丛书:英汉语篇综合对比
外国语言文学高被引学术丛书:英汉语篇综合对比
促销时间
距结束
00
:
00
:
00
:
00
书号
9787544678308
尚 外 价
降价通知
累计销量14
手机购买
图书二维码
配送
服务
数量
库存  
温馨提示

【声明】
本商城所售图书仅可作为个人学习使用,倘若用作他途(如用于商业获利等),所产生的一切后果请自负!

【退换货规则】
1、因商品质量问题需退换货,请您在收到商品之日起七日内联系客服进行申请,并根据客服的指引进行退货操作。
2、收到商品之后如需申请七天无理由退换货,请您在签收之日起七日内联系客服进行申请,并提供证据。逾期将无法受理。
3、满足七天无理由退换货申请的前提下,包邮商品需要买家承担发货和退货运费。
4、发货运费金额因具体订单货品重量、寄往地区不同而各不相同,我们需向取货的快递公司确认之后才能了解。
5、退货地址: 请和客服联系,电话: 021-65425300转2039/2777; QQ: 800179112。
6、请在下单后14天内申请开票,逾期财务封账将无法受理;如产生退货,已开发票将作废。

  • 属性
  • 介绍
  • 目录
手机购买
图书二维码
加入购物车
价格:
数量:
库存  个

图书详情

图书名称 :外国语言文学高被引学术丛书:英汉语篇综合对比
书号 :9787544678308
版次 :1
出版时间 :2023-10-01
作者 :彭宣维, 著
开本 :X16

介绍

【出版说明】

“外国语言文学高被引学术丛书”是基于“中文学术图书引文索引”(Chinese Book Citation Index,简称CBKCI)数据库的入选书目,将入库的引用频次较高的外语研究学术专著,进行出版或者修订再版。

该数据库由中国图书评论学会和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共同开发,涵盖人文社会科学的11个学科,以引用量为依据,遴选学術精品,客观地、科学地反映出优秀学术专著和出版机构的影响力。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有32种图书入选“中文学术图书引文索引”数据库,占外国语言文学学科类入选专著数量近1/4(共132种入选),数量居该领域全国出版社首位。

本着“推广学术精品,推动学科建设”的宗旨,外教社整理再版这些高被引图书,将这些高质量、高水准的学术著作以新的面貌、新的方式展现给读者,这对于促进学者之间的思想交流,提高研究效率和研究质量,记录与传承我国学者在外国语言文学学科的优秀研究成果具有积极意义,同时也为广大语言学者提供了丰富的参考资源。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18年9月

【重版前言】

本书能够在2000年初版后持续得到读者垂青,应该跟当时课题设定的理念有关:从语言材料着眼,详细解释有关概念,以便明确它们在汉语中的适用性。这样,笔者就可以按照自己的认识提出不同想法,明确、具体地分析相关问题,从而使本书成为一本国内系统功能语言学领域的入门性教科书,并接续坊间同类著述,彼此互补。但由于认识水平有限,本书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为此笔者深感汗颜);再者,过去20多年国内外语言和语言学研究都有了长足发展。所以,本书须进行必要的修订。

所幸,书中的主要观点在笔者后来的学术历程中大都有持续不断的延伸,相关经历或许可以对现今攻读硕士学位并有抱负的同学有所帮助。

例如,本书第七章讨论的“语体”,是一个语篇语法范畴,支配它的是背后的社交权势关系。但“权势→语体”的体现模式在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缺乏相应的位置。其实,这个议题的直接来源正是韩礼德(M.A.K.Halliday)在《作为社会符号的语言》(Language as Social Semiotic)第8—13章闸述的要义。例如,韩礼德(Halliday,1978:156)在系统讨论“语言与社会结构”的关系时完全接受了“正式语境中的高位变体”“非正式语境中的低位变体”等概念,他举的例子有I saw the man who did it,but I never toldanybody(我看到那人做的事,但我从来没有告诉过任何人)和I seen thebloke what done it,but I never told nobody(我瞅见那家伙干的事儿,可我啥人也没提)。他的基本观点是,这样的谨慎表述和随意话语是由社交语境决定的,是“社交意义的载体”。他进而指出:“我们了解的社会结构的本质特点是等级性;而语言变异正是用来表达这种等级特点的,如年龄、辈分、性别、出身或任何其他表现,包括社会等级地位和阶层。”(Halliday,1978:184)他又说:“大多数时候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的是各种方言的等级关系(按:包括社会方言和地域方言),也就是方言的变体模式,其中的‘标准语’(代表社会的权势基础)和非标准方言变体(成员使用的‘方言’)相互对立。非标准方言会变成对立和抗议语言;不时出现的显性阶级冲突倾向于带上这种抗议语言的发展特点,有时以‘聚居的阶层语言’这一形式出现,逐渐走向‘语言一反语言”这一等级阶列上的反语言一端。这里方言变成了一种表达阶级意识和政治意识的手段。”(Halliday,1978:185)

体现权势意义的词汇语法范畴是“语体”,而语言学意义上的语体其实是程雨民教授在《英语语体学》(1989)前半部分阐述的基本问题。程雨民教授采用的基本理论框架是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语域理论,涉及语场、语旨和语式三个变元。他从“正式性”“专业性”和“客观性”的角度对“语体”做了严格定义:语体是“一些在使用场合上有区别的同义变体的选择”,“是一个阶列形式的连续体,每一个语体成分起到一分向上或向下推动语体的作用,根据向上和向下成分的数目可以大致决定话语的语体幅度”,从而提升相应的丰满型(见本书第139页);他进而确立英语语体成分表。笔者根据更多的材料做了一些修订,然后对比讨论了汉语的语体成分系统,这为笔者后来确立语体跟权势关系的理论地位奠定了充分的材料基础(如彭宣维,2011:144-176)。在笔者看来,程雨民教授的相关先期工作,对发展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人际功能理论,具有重要价值: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批评话语分析,主要运用系统功能语言学思想进行话语的社会权势分析。但由于后者缺乏相应的词汇语法范畴,双方都显得非常尴尬,如果相关学者了解程雨民教授的成果,就可以省去很多麻烦。令人遗憾的是,程雨民教授的工作既没能在圈内也没能在圈外引起足够重视,因为韩礼德的语言模型中没有相关内容。

攻读硕士学位时,笔者曾经反复琢磨这一点,而“社会语言学”课程涉及的相关文献,如布朗和吉尔曼关于“权势和亲疏性”的论述(Brown&Gilman,1960),拉博夫关于纽约市中高档大型超市的白人女性销售人员和底层廉价超市的黑人女性销售人员使用[r]音的显、隐表现(Labov,1966),费什曼、甘柏兹、海姆斯等其他社会语言学家关于语言和社会等级结构的理论建构(Fishman,1968,1971;Gumperz,1971;Gumperz &Hymes,1972),格里高利和卡洛关于正式语体和非正式语体存在连续性的讨论(Gregory &Carrol,1978),伯恩施坦关于阶级、语码和行为控制的观点(Bernstein,1971a)等等,为笔者试图把“权势→语体”体现模式纳入人际功能奠定了理论基础。

此处涉及多个文献,在当下的快餐文化时代,一些对语言学研究刚有一点兴趣的后学或许会望而却步。但笔者能想到将“权势→语体”体现模式纳入人际功能,除了受到韩礼德、格里高利和卡洛以及程雨民等人著作的启发,还受到关键的两本书的指引,即祝婉瑾教授主编译的《社会语言学译文集》(1985)和刘润清教授主编的《现代语言学名著选读》(1988)。系统阅读有关文献则是后来的事。如果初学者一开始就少而精地读经典,多想问题,多写多练,就可以避免在看到海量文献时产生“学,还是不学”的畏难情绪。

其次,本书谈到的“语言的美学功能”,马丁等人(如Martin &White,2005)在韩礼德关于情态模式的基础上发展出了人际功能的另一个次范畴,这就是众所周知的语言评价范畴。这也说明另一个问题:我们没能在同一时期发展出相应的理论模型。这个议题正是笔者后来做的项目“评价理论在文体学上的应用及评价语料库的研制”的核心内容,集中体现在《评价文体学》(彭宜维,2015)中。现在回过头来看,第八章的内容正是对评价范畴在语篇分析上的合理补充。

再次,“主题”(Topic,学界通行的叫法是“话题”),韩礼德把它归入“概念功能”的范围(见Halliday,1985/1994:38),因此有“主题主位”之类的名称。马丁把有关现象划分为超级主位(Hyper-Theme)和宏观主位(Macro-Theme),即超越小句和复句范围的主位(如Martin,1992:434-448),属于“语篇功能”的范围。笔者当时认可马丁这一处理方案,但所用术语是“主题”,一是为了体现它的动态组织性——因为“主位+述位”是一种小句范围内的结构化概念,二是因为国内通行的叫法是“话题”。而笔者的博士学位论文《语篇主体系统》(“Topic System in Text”)是专门讨论这个议题的,但出发点回到了韩礼德概念功能的范围:主题虽然通常居于句首、段首、篇首位置,但并不是线性关系可以描述的——不同级阶的主题构成不同等级层次,位于主位推进背后,形成指称意义上的复杂网络。

另外,本书“导引:理论框架与对比范围”部分旨在修正侯易对韩礼德早期语言模型的看法,这方面的理论思考在后来笔者的博士后研究报告中有所体现(见彭宜维,2011:1—36):把级阶从经典理论的“句”(包括小句和复句)推向“篇章”,说明它是一个连续体,即“词—篇连续体”。这一思考虽然远不够成熟,但最终成为后来笔者的系列理论思考的起点(如彭宣维,2004,2013)。之后,笔者又根据三元功能详细考察了语素、词和词组是如何同时对句结构和语篇组织发挥作用的(如Peng,2016,2017),这也是我当下的重点研究课题。

最后,笔者想说的是,学习者在早期学习阶段会系统涉猎各个方面的基础知识,但毕竟处于入门阶段,不受条条框框约束,容易根据已有的认识作出判断,产生想法,形成各类学位论文的选题基础。在学业上逐步成熟以后,我们就需要接纳其他学派的观点,兼收并蓄。吉汶(TalmyGiván)曾在私下交流时说(大意):我们往往寓于孔见,毫无缘由地拒绝阅读自己研究领域以外的著述,从而错过很多真知灼见,甚至重复不少观点,造成大量浪费。在笔者看来,人们常说的“文学是人学”,同样适用于语言学研究:人们往往在缺乏足够证据的情况下互相攻击,以维护自己忠诚的范式本身;还有的以“专家”身份自居,拒绝跟非“正统”同行交流。就早期阶段的研习而言,这一点很有必要,对弄清楚自身学派的来龙去脉和学理是有益的。一定阶段以后,如果能够跳出所学,破除“所知障”,我们就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新见。在时间和精力允许的情况下,这对于一个追求真理的人来说特别重要。

总之,打好基础,勤于思考,回避偏好,终身学习,是一个专业工作者应有的态度,与学弟学妹们共勉。

谨此衷心感谢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本书责编王叶涵女士的辛勤付出,感谢学术部主任孙静女士和社长孙玉教授的认可和全力支持!

彭宣维
2023年7月2日

目录

【目录】

重版前言

导引:理论框架与对比范围

第一章 理论基础
1.1 沿革小引与问题的提出
1.1.1 韩礼德的语言模式及其局限
1.1.2 对侯易模式的改进工作及其局限
1.2 语言维度:对侯易模式的修正
1.2.1 音系、句法、句义单元:对侯易模式的初步修正
1.2.2 实体、语用策略、情景和社会交往:对侯易语言模式的再次改造
1.2.3 语言与文化体系
1.3 语言新模式简图

第二章 语篇范畴及其次范畴
2.1 语篇信息功能:主题、信息与衔接
2.2 语篇人际功能:情态语气组织、语体和美学风格
2.3 语篇的概念功能

英汉语信息功能对比

第三章 英汉语的主位系统
3.1 主位的定义
3.2 小句的主位
3.2.1 一般小句结构中的主位
3.2.2 英语it+be与汉语相关结构
3.3 情态、语气和主位
3.3.1 与主位选择有关的情态成分
3.3.2 主位和语气
3.4 语态和主位
3.4.1 语态的意义和小句的主位化
3.4.2 主位化和中动语态
3.4.3 主位化和主动语态
3.4.4 主位化和被动语态
3.5 小结

第四章 英汉语的主题系统
4.1 主位和主题
4.2 主题与小句和复句
4.2.1 主题与小句
4.2.2 主题与复句
4.3 主题与句群和段落
4.3.1 主题与句群
4.3.2 主题与段落
4.4 英汉语的主题类别
4.4.1 英汉语的中心主题和非中心主题
4.4.2 背景主题
4.4.3 非背景主题的发展
4.4.4 局部中心主题
4.5 小结

第五章 英汉语的信息结构及信息成分在语篇中的分布
5.1 信息单位和信息焦点
5.1.1 信息单位
5.1.2 信息焦点
5.2 已知信息和新信息
5.2.1 信息价值和声调群
5.2.2 信息价值和语序
5.3 信息价值和语用修辞方式
5.3.1 排比与信息分布
5.3.2 对比与信息分布
5.3.3 省略、替代与信息
5.4 信息价值的分级意义及其在语篇组织中的作用
5.4.1 信息价值的分级意义
5.4.2已知成分在语篇发展中的作用
5.5 实例分析:信息成分在语篇中的分布
5.6 小结

英汉语人际功能对比

第六章 语篇的情态、语气功能
6.1 词汇的情态语气意义
6.1.1 英语的情态定式动词和汉语的能愿动词
6.1.2 语气附加语
6.1.3 评论附加语
6.1.4 英汉语的情态名词、情态实义动词和情态形容词
6.2 词组/短语和小句的语气功能
6.2.1 词组/短语的语气功能
6.2.2 小句的语气功能
6.3 情态语气成分和语篇组织
6.3.1 横向比较:英语的情态动词和汉语的能愿动词
6.3.2 纵向比较:英汉语的情态成分与语类的关系
6.4 小结

第七章 英汉语的语体成分及其关系网络
7.1 语体成分
7.2 英汉语的语体成分对比:词汇
7.2.1 英汉语专业词汇的语体意义
7.2.2 英汉语非专业词汇的语体意义
7.3 英汉语的其他语体成分
7.3.1 词组/短语的语体意义
7.3.2 小句与小句复合体的语体意义
7.4 实例分析:英语语体成分的关系网络
7.4.1 语料分析
7.4.2 语体成分关系网络
7.5 实例分析:汉语语体成分的关系网络
7.6 小结

第八章 英汉语的美学功能
8.1 美学功能的定义
8.2 语音系统中美感产生的基本条件
8.2.1 音位与音位配列
8.2.2 英语的重音和汉语的声调
8.3 音变
8.4 节奏
8.4.1 英汉语格律诗中的节奏和韵律
8.4.2 英汉语散文中的节奏和韵律
8.4.3 声调群长短组织的美学特征——语篇的节奏
8.5 小结

英汉语概念功能对比

第九章 小句的过程及体现过程的事件动词
9.1 小句的物质过程
9.1.1 英汉语物质过程的意义
9.1.2 体现物质过程的典型事件动词
9.2 小句的心理过程
9.2.1 感知类
9.2.2 情感类
9.2.3 认知类
9.3 小句的关系过程
9.3.1 内包型
9.3.2 环境型
9.3.3 属有型
9.4 小句的行为过程
9.5 小句的言语过程和存在过程
9.5.1 言语过程
9.5.2 存在过程
9.5.3 气象过程
9.6 小句的其他参加者——受益者和范围
9.6.1 受益者
9.6.2 范围
9.7 动词词组及其结构组合
9.8 小结

第十章 小句过程的环境成分及其结构组合
10.1 环境的意义
10.2 英汉语时、空环境的意义
10.3 方式
10.4 起因
10.5 意外、伴随、角色、内容和角度
10.6 体现环境意义的主要成分之一——副词词组及其结构组合
10.7 体现环境意义的主要成分之二——介词短语及其结构组合
10.8 小结

第十一章 英汉语的小句复合体兼及句群对比
11.1 小句复合体的意义和类别
11.2 详述的意义及其英汉对比
11.2.1 联合详述(1=2)
11.2.2 主从详述(α=β)
11.3 延伸的意义及其英汉对比
11.3.1 联合延伸(1+2)
11.3.2 主从延伸(α+β)
11.4 增强的意义及其英汉对比
11.4.1 联合增强(1x2)
11.4.2 主从增强(α×β)
11.5 小结

第十二章 英汉语的语篇组织
12.1 句法单位的语篇组织
12.2 语篇中过程类别的分布
12.2.1 过程类别的切分处理
12.2.2 语料中过程类别的错位情况分析和对比
12.2.3 过程类别与语类的关系
12.3 语篇的组织方式
12.3.1 英汉语主从复句的组织对比
12.3.2 英汉复句的层次关系对比
12.3.3 英汉语篇中的语态体现
12.4 小结

参考文献

对比栏

1

您还可以继续添加

2

您还可以继续添加

3

您还可以继续添加

4

您还可以继续添加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