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中还没有图书,赶紧选购吧!
美国文学专史系列研究:美国文学批评史
促销时间
距结束
00
:
00
:
00
:
00
书号
9787544647489
尚 外 价
降价通知
累计销量30
手机购买
图书二维码
配送
服务
赠送积分
61
数量
库存  
温馨提示

【声明】
本商城所售图书仅可作为个人学习使用,倘若用作他途(如用于商业获利等),所产生的一切后果请自负!

【退换货规则】
1、因商品质量问题需退换货,请您在收到商品之日起七日内联系客服进行申请,并根据客服的指引进行退货操作。
2、收到商品之后如需申请七天无理由退换货,请您在签收之日起七日内联系客服进行申请,并提供证据。逾期将无法受理。
3、满足七天无理由退换货申请的前提下,包邮商品需要买家承担发货和退货运费。
4、发货运费金额因具体订单货品重量、寄往地区不同而各不相同,我们需向取货的快递公司确认之后才能了解。
5、退货地址: 请和客服联系,电话: 021-65425300转2039/2777; QQ: 800179112。
6、请在下单后14天内申请开票,逾期财务封账将无法受理;如产生退货,已开发票将作废。

  • 属性
  • 介绍
  • 目录
手机购买
图书二维码
加入购物车
价格:
数量:
库存  

图书详情

图书名称 :美国文学专史系列研究:美国文学批评史
书号 :9787544647489
版次 :1
作者 :乔国强等
开本 :X16
页面 :360
装帧 :平装
语种 :汉文
字数 :450

介绍

【简介】


‘美国文学专史系列研究”是我国学者在文学史研究日趋理论化、专业化和多元化的氛围中对美国文学历史展开的一次较大规模的专题研究和学术探讨。这是我国第一套美国文学史专题研究丛书,包括《美国文学思想史》、《美国文学批评史》、《美国短篇小说史》、《美国女性小说史》和《美国印第安文学史》五部学术专著。


本套丛书旨在系统梳理和深入探讨美国文学上述五个领域的发展轨迹和演变过程,并揭示其内在逻辑和艺术价值,有助于读者对美国文学分支的深刻了解以及对三百多年来美国文学历史概貌的整体把握。这五部分散独立、自成体系同时相互支撑、紧密相联的美国文学史作既是从以往文学历史的宏大叙事向专题研究的转变,又是国别文学史研究的繁衍,也是传统文学史研究范式的更新。


《美国文学批评史》详细梳理了美国文学批评在欧洲文学传统的基础上发展、成熟的过程,阐述了美国文学批评的基本内涵、价值取向和发展趋势,深入探讨了美国文学批评和美国文学史、文学理论的关系。本书以时间为序,以夹叙夹议的方式介绍和评价了19世纪以来美国各个文学批评流派的批评思想和主要批评家的著作,包括爱默生和豪威尔斯的文学批评、新人文主义文学批评、马克思主义批评、精神分析批评、阐释学批评、‘新批评”、芝加哥修辞学派批评、现象学和存在主义文学批评、读者反应批评、结构主义文学批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性属研究、生态批评等。另外,为方便读者查阅资料和对照资料的原文与译文,本书还附有较为详尽的大事年表、中英文主要著作对照表以及参考文献等。


【编者简介】


李维屏

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博导,外语学科学术委员会主任,英语学科学术委员会主任,《英美文学研究论丛》主编,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上海市外国文学学会会长,已出版各类著作近三十部,发表论文六十余篇。


乔国强

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英国诺丁汉大学哲学博士,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主要从事英美文学、西方文论和叙事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总序】


美国文学的历史在不同的国家具有不同的身份特征和学术意义。在美国本土,它具有从文学层面反映国民意识、书写历史和建构文化身份的意义。而在中国,它主要是作为‘外国文学史”的一个重要分支得到关注,其历史概貌、演变过程、艺术特征和美学价值无疑是中国学者研究的重点。然而,文学史研究往往以其坚定的步伐向纵深发展,它不但会在宏大叙事的催化下实现全方位的推进,而且也会在学术研究深化过程中出现专题的分割。近几年来,国内文学专史和文类史研究的不断繁衍便是一个例证。文学史研究在日趋理论化、专业化和多元化的氛围中必然会出现学术的分化,并导致其视角的变化与调整。因此,‘美国文学专史系列研究”既是从文学历史的宏大叙事向文学历史专题梳理和研究的演变,也是对传统文学史研究的一种补充,又是美国文学史研究范式的一种更新。


文学专史研究是文学通史或全史研究的一种繁衍,也是当前学术多元化和专业化的必然结果。然而,即便在美国本土,高水平、有影响的美国文学专史研究成果也十分罕见。美国文学史研究的主要标志性成果包括1917年出版的《剑桥美国文学史》(Cambridge History of American Literature)、1948年出版的由罗伯特·斯皮勒(Robert Spiller)主编的《美国文学史》(Literary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以及1988年出版的由埃默里·艾略奥特(Emory Elliot)主编的《哥伦比亚美国文学史》(Columbia Literary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这三部大作分别出版于二十世纪初期、中期和后期,不仅代表了美国学者在各个时期的批评意识、学术观点和理论发展,而且也反映了他们对美国文学历史的不同理解和把握。但迄今为止,美国文学专史的研究,在美国本土似乎依然处于蓄势待发阶段,有价值、有世界影响的论著还在路上。我国的‘美国文学史”研究发初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的改革开放之后。三十多年来,我国学者纷纷提笔书写美国文学历史,以中国学者所持的独特目光来审视美国文学的历史概貌和发展轨迹,揭示其内在逻辑并阐述其艺术价值。其间,出现了多部精湛而又各具特色的美国文学史作,包括通史、断代史和文类史。其中具有代表性的通史当属刘海平、王守仁主编的四卷本《新编美国文学史》(2000,2002)和常耀信的《美国文学史》(1998),断代史有杨仁敬的《20世纪美国文学史》,文类史有郭继德的《美国戏剧史》(1993)和毛信德的《美国小说发展史》(2004)等。此外,国内学者还撰写了多部断代文类史作,如汪义群的《当代美国戏剧》(1992)和张子清的《二十世纪美国诗歌史》等。显然,这些学者不仅为我国的美国文学史研究奠定了重要的基础,而且也为美国文学史研究视角的变化和学术范式的转型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美国文学专史系列研究”旨在对美国文学的某些领域的历史(即文学思想、批评理论和文学类型)进行深入系统的专题研究。它包括《美国文学思想史》、《美国文学批评史》、《美国短篇小说史》、《美国女性小说史》和《美国印第安文学史》五部分散独立、自成体系的学术专著。它并不是通常由多本平分史料、均衡编排并按时间顺序介绍文学运动、流派、作家及作品的基本情况,虽面面俱到却无法深究的文学史作简单汇编而成的 ‘丛书”。概括地说,这是对美国文学五个领域的发展历史的全面考察和深入研究。笔者之所以选择对这五个领域的历史进行专题研究,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国内相关的研究较为薄弱,类似的论著尚未出现。笔者以为, 美国文学专史研究不仅有助于对文学分支的系统梳理和整体把握,而且也有助于对其内涵、特征及价值体系的深度探讨。


‘美国文学专史系列研究”是继笔者主编的‘英国文学专史系列研究” (5卷)发表之后对美国文学展开的一次较大规模的专史研究和学术探索。 尽管我们现在很难断言这种研究是否会引起更多学者的关注和兴趣,但它应该是一条有意义的、值得尝试的学术路径。一个重要的理由是,它不仅使我们以中国学者所持的独特目光来审视美国文学分支的历史概貌和价值体系,而且还客观反映了国内美国文学研究领域的新模式、新概念、 新视角和新观点。


李维屏

2015年10月

于上海外国语大学


【本书作者及分工】


乔国强:负责全书各章节的总体设计、文稿审读、部分文字修改与排版等工作,并负责撰写‘前言”、‘结构主义文学批评”以及各章的部分内容;


曾雪梅:第一章十九世纪美国文学批评;

郑 佳:激进派文学批评和新人文主义文学批评;

杨绍墚: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和阐释学批评;

黄淑琼:精神分析批评;

王 冰:新批评;

赵永健:芝加哥学派文学批评;

张剑锋:纽约批评家、神话—原型批评、现象学和存在主义文学批评、 读者反应批评;

邢葳葳:解构与后结构主义文学批评;

薛春霞:女权主义文学批评、性属研究;

胡 妮:新左派、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后殖民主义文学批评;

王丽艳:生态批评;

高莉敏:第六章美国文学批评理论在中国。


另外,张雯、邱蓓、李栋还分别编辑了‘大事年表”、‘主要著作对照表”以及‘主要参考书目”。


【前言】


在接受撰写这部《美国文学批评史》任务之初,我一直都在思考着一个让我迟迟无法动笔的问题,即何谓‘美国文学批评史”?或许这个问题对许多人来说并不是个问题:不就是按照时间顺序编写有关美国文学批评的历史嘛。笼统地说,这种从字面意义所进行的解释似乎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因为按照此种依据字面意义解释的方法,去掉‘史”前面的那些限定性词语,似乎就可以用来解释任何历史的书写。


其实并不尽然。对‘美国文学批评史”的解释或界定还牵涉到一些必须要搞清楚的问题。比如说,从表面上看来,‘美国文学批评史”既与美国文学的历史相关,又与对美国文学进行批评的历史相关,那么,‘美国文学批评史”与美国文学批评、美国文学史以及一般意义上的文学理论是一种怎样的关系?


勒内·韦勒克(Rene Wellek,1903-1995)和奥斯汀·沃伦(AustinWarren,1899-1986)在《文学理论》(Theory of Literature,1949)一书中在谈及文学史、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时提出了三个重要的观点:


(一)‘文学是一个与时代同时出现的秩序”;(二)‘关于文学的原理与判断标准的研究,与关于具体的文学作品的研究【……】二者之间也要进一步加以区别”;(三)‘将研究具体的文学艺术作品看成‘文学批评’【……】或看成‘文学史’。”抑或用我们自己的话说,文学既有时代性,也有一定的秩序性和规律性;关于文学的原理与判断标准的研究与关于具体的文学作品的研究是两个不同层面的研究,需要加以区别而不可混为一谈;前两点其实都还是比较好理解的。问题出在第三点,即假如‘将研究具体的文学艺术作品看成‘文学批评’【……】或看成‘文学史’”这一说法成立的话,那么,是否也就可以将‘文学批评史”等同于‘文学史”?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其原因之一是韦勒克和沃伦他们自己所说的要进一步区别‘关于文学的原理与判断标准的研究,与关于具体的文学作品的研究”二者之间的差异一—正因为它们之间有所不同,所以才需要加以区别;其原因之二是文学理论在某种意义上虽可以如他们所说‘足以包括必要的‘文学批评理论’和‘文学史的理论’”,但是,文学理论、文学批评理论和文学史理论三项却并不是可以任意相互替换或彼此完全涵盖的。它们在各自不同的层面上来讨论与文学相关的问题。


既然‘文学批评史”不能等同于‘文学史”,那么‘文学批评史”又是一种怎样的历史呢?从常识上来看,‘文学批评史”自然离不开文学,但它却不是对具体文学作品进行批评的历史,也不是讨论一般文学原理和判断标准的文学理论,而是从对文学创作实践认识中衍生出来的文学思想或观念的历史。这一‘衍生品”是一种从众多文学创作实践和批评中综合和抽绎出来的,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和抽象性。它所要‘历史化”的对象是那个表达文学思想或观念的文本。本书就是基于这样一种认识围绕着这样一些‘衍生品”来进行书写的,即主要是对表达文学思想或观念的文本进行分析和评价,以期借此勾勒出美国文学批评的基本内涵及其发展轨迹。


还有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是像任何一种史书的编撰者一样,《美国文学批评史》的编撰者对历史史料或多或少也会有一定的干预和改写。这种干预和改写主要体现在选材、组织结构、叙说方式等方面。参与编撰这部美国文学批评史的学者众多,在一定程度上见仁见智的问题就不可避免。当然,书写历史不是没有准则的。对我们而言,这个书写准则就是尽量准确、客观地阐释和评价那些表达文学思想或观念的文本。具体的做法就是大体上以时间上的先后顺序排列,以介绍各文学批评流派批评家及其著作为主,同时以评价或进行讨论或‘夹叙夹议”的方式来梳理批评文本。


美国学者弗洛伊德·斯托瓦尔(Floyd Stovall)在自己编撰的《美国文学批评的发展》(The Development of American Literary Criticism,1955)一书的绪论中指出,这本书的标题可以说明两点:其一是‘地地道道是‘美国的’以与在英国、法国或其他欧洲国家所写的批评著作相区别”;其二‘在它的增长过程中至少部分地吸收了当地的材料”。斯托瓦尔在这里这样说其实主要考虑的是与美国文学批评发展相关的属性问题,即他所说的美国文学批评发展的‘原产地”是地地道道的美国的,而且还是吸收了当地原住民的文学养料。不过,他还特别指出,美国文学批评虽有自己的特点,但也无法彻底摆脱欧洲文明,特别是英国和法国的文学批评传统。用他的话来说,‘美国文明可以说是十七世纪欧洲文明的种子在北美荒蛮的土地上成长起来的植物。当地因素在与旧世界的持续联系中形成了一种复杂的有机体。”正所谓‘在美国存在之前文学就出现在美国了”。不过,它既像又不像那个在另外一片土地上茁壮成长的文明母体。这种 ‘像”与‘不像”的趋势在美国独立前后生成,并逐渐出现愈演愈烈的态势, 直到十九世纪下半叶才趋于缓和,并最终由‘像”占据了主导地位。


不过,斯托瓦尔并没有将自己的思想贯彻到底。他在具体说明美国文学批评的肇始期时,将这一时间期限大致界定在十九世纪上半叶,而不是像他所说的那样‘在美国存在之前文学就出现在美国了”。他的依据是,有三份重要的文学批评杂志出现在这一时期,如1815年创刊的《北美评论》(North American Review)、1837年创刊的《美国杂志与民主评论》(TheUnited States Magazine and Democratic Review)以及1845年创刊的《辉格评论》(Whig Review),并且形成了一种富有美国民族特色的文学批评氛围。


也有论者认为,美国文学批评是从安妮·布莱德斯特里特(AnneBradstreet,1612-1672)或是从华盛顿·欧文(Washington Irving,1783-1859)或詹姆斯·F·库柏(James Fenimore Cooper,1789-1851)开始的;当然,还有的论者认为是从瓦尔特·惠特曼(Walt Whitman,1819-1892)或马克·吐温(Mark Twain,1835-1910)开始的,不一一列举。不过在我看来,判断美国文学批评的肇始时期仅仅依据个人的主观判断或某些文学批评杂志的出现还不够,还需要从如何界定‘美国文学批评”这一术语及其与欧洲文学批评之间的关系这两个方面来考虑。诚如斯托瓦尔所言,美国文学批评有着自身的特点:它既有自己的‘本土性”,也与欧洲文学批评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这两个方面所形成的合力共同构建并决定着它的基本价值取向和发展趋势。


按理说,美国文学批评应该是伴随着美国文学的出现开始的。从多数学者对美国文学肇始期的讨论来看,美国文学的出现应该是在殖民地时期,与之相应的美国文学批评也应该是出现在这一时期。这一时期的文学是与当时相关的社会文化(特别是宗教思想)相关联的,甚或是在它们的批评和指导下发生和发展起来的。从美国文学批评的发生及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美国文学批评也与这一时期的社会文化及宗教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缘于这种推论,早期美国文学批评指的是殖民地时期至十八世纪末的美国文学批评。这一时期的文学批评在形式上有别于十九世纪及以后的文学批评。一方面,这一时期的文学批评在时间上有相当一 部分发生和发展在美国这个国家尚未成立之前,严格说来,有些批评还很难划归到美国文学批评的范围之内;另一方面,它并不完全像十九世纪及以后的文学批评那样由专门从事文学批评的批评家撰写批评文章来进行,而更多是由早期殖民者、从事宗教活动的牧师和文学家共同完成的, 因而形成了一种‘隐性批评”。抑或说,早期美国文学批评并没有形成一种有别于其他文类的书写文体,而是以一种介乎于宗教说教和文学创作之间的文体。批评的原则、方式及其观点皆见诸于这类文体之中。


有学者认为,与现在美国文学与批评有着密切关联的文学与批评是由清教徒撰写的。这一时期的文学与批评受到欧洲大陆传统文化和宗教的影响,在宗教、伦理以及价值取向等方面受到清教思想的影响。抑或说,美国文学从一开始并不是一种独立的文学,而是在英语语言及其文学的哺育和滋养下才诞生和成长起来的。早期清教殖民者在把他们的信仰和憧憬带到这片新大陆的同时,也把他们所饱受滋润的文化带到了这片土地上。比如说,英国探险家约翰·史密斯(John Smith,1580-1631)就是众多把英国语言与文化带到美洲大陆的英国殖民者之一。他所撰写的《关于发生在弗吉尼亚重大事件的真实叙述》(A True Relation of Such Occurrences and Accidents of Note As Hath Happened in Virginia,1608)和《弗吉尼亚、新英格兰以及夏日群岛史》和《弗吉尼亚、新英格兰以及夏日群岛史》(The General Histories of Virginia,New-England,and the Summer Isles,1624)被后人视为最早的两部记叙美洲大陆和清教徒在美国生活的史书。以普利茅斯殖民地第一任总督威廉·布拉德福德(William Bradford,1590-1657)和‘阿贝拉号”领袖约翰·温斯罗普(John Winthrop,1587-1649)为代表的第一代英国清教徒移民,在尚未到达美洲之前就开始在日记、日志、历史、传记和布道词中记录下他们亲身经历的宗教、社会、政治和战争等历史事件。1630年3月,在前往新英格兰前夕,温斯罗普就在日记中表达出对新英格兰之行的期待,并将即将到达的新英格兰称为‘上帝之城”。他在随后航行过程中完成的布道词名篇《基督徒慈善的典范》(‘A Model of Christian

Charity”,1630)中,不但描述了理想中的北美殖民地,而且宣称‘阿贝拉号”(Arbella)船上的近四百位清教徒移民肩负着上帝的特殊使命,即‘与他【上帝】订立契约,为他工作”,并且还要在新英格兰‘建立一座山顶之城”,把新英格兰变成欧洲和其他殖民地效仿的楷模。同年,布拉德福德也开始逐年记叙‘五月花号”移民在普利茅斯殖民地的经历,并且向前追

溯到1620年清教徒离开欧洲前的生活。他在1630年开始撰写的《普利茅斯种植园史》(History of Plymouth Plantation,1630-1651)与温斯罗普用日志体写成的《新英格兰史》(The History of New England,1825一1826)共同构成了美国第一代清教徒移民历史。


总的来看,清教徒移民在蛮荒的自然环境面前,所有的关注及对这些关注的书写自然首先是与他们生存息息相关的事情。在这样一种特殊的语境中,他们所书写的现实其实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种历史。抑或反过来说,他们想用书写历史的方法来叙说现实,即他们在记叙历史的过程中,通过融入自己的清教信仰、独立价值观和采用文学叙述手段等方法,把历史的书写变成了文学的创作。在这种意义上说,这种文学与历史的真实性和功能性其实并没有本质的区别,都同样起到了传递作者意识与揭示时代精神的功能。与之相关的文学批评,则主要体现在早期殖民者的冒险札记和牧师从事宗教活动的布道词中。这些殖民者和从事宗教活动的牧师同为一个群体。他们常常生活在一种悖论之中。商业上的利益驱动和宗教上追求自由的热情既融合又争斗,形成了一种独特且带有批判性质的张力,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甚或限定了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的品质及其价值取向。


不过,从另一个角度看,美国文学经历了一个从英格兰文学移植、扎根、到被拔起、重新扎根和发展成熟的过程。十七世纪的殖民者也有一部分人带来了英国本土的文学传统的影响,但是,他们要在蛮荒之地安置家园,要和恶劣的自然环境做斗争,要生存,他们有‘比写诗和写剧更重要的任务”。事实上,这群‘从欧洲的堕落逃向美国的海岸”的英国人将文学看做是‘堕落”的一个部分,他们更需要的是宗教。十七世纪能称得上‘文学”的东西除了一些殖民者的历史的记载和类似拓荒报道的内容之外,主要是教士的布道讲稿和日记。十八世纪的写作主要是关于政治和历史的。政治家兼哲学家的托马斯·佩恩(Thomas Paine,1737-1809)、本杰明·富兰克林(Benjamin Franklin,1706-1790)、托马斯·杰弗逊(Thomas Jefferson,1743-1826)等人的政论性散文顺应时代潮流,在美国人民争取独立的时代背景下对整个社会产生过重大的影响。十七世纪和十八世纪也有诗歌。但是安妮·布莱德斯特里特和菲利浦·弗里诺(Philip Freneau,1752-1832)的的声名如此响亮至少有一部分原因是诗人和诗歌作品屈指可数。小说和戏剧的文学形式更是鲜见。有学者认为,美国‘直到十九世纪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文学一—对艺术的考虑超过其他一切因素”,似也有些道理。十九世纪初包括华盛顿·欧文在内的一批美国青年从欧洲和英国带回浪漫主义的影响,并且他们让浪漫主义在美国本土生根发芽,结出有着美国本土特点的果实。欧文的作品搭起了美国文学与欧洲文学的桥梁,让欧洲听到美国的声音。费尼莫尔·库柏的拓荒系列小说向世界传达了来自美国边疆的信息。此后经过了近一个世纪的时间,美国文学的发展逐渐趋于成熟和饱满。从这个意义上说,美国文学在十九世纪真正出现之后,才开始有了美国文学批评的肇始与发展。这部《美国文学批评史》从十九世纪文学批评写起也正基于这一原因。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参与这部著作写作的学者众多,会有一些各具特点的介绍方式和评价观点,也难免会出现一些不同的表述问题。不妥处,还请同仁或读者多多批评指正,我们将感激不尽。


乔国强

2015年10月于上海外国语大学

目录

第一章 十九世纪的文学批评

第一节 《北美评论》和詹姆斯·拉塞尔·洛威尔的文学批评

第二节 爱默生与坡的文学批评

第三节 豪威尔斯与詹姆斯的文学批评

第二章 二十世纪美国文学批评(上)

第一节 激进派文学批评

第二节 新人文主义文学批评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批评

第四节 精神分析批评

第五节 阐释学批评

第三章 二十世纪美国文学批评(中)

第一节 “新批评”

第二节 芝加哥修辞学派批评

第三节 纽约批评家

第五节 神话—原型批评

第五节 现象学和存在主义文学批评

第六节 读者反应批评

第四章 二十世纪文学批评(下)

第一节 结构主义文学批评

第二节 解构与后结构主义文学批评

第三节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第四节 新左派、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

第五节 后殖民主义文学批评

第六节 性属研究

第五章 二十一世纪美国文学批评: 生态批评

第一节 生态批评的基本理念

第二节 生态批评的理论基石

第三节 生态批评的批评实践

第六章 美国文学批评理论在中国

附录一 大事年表

附录二 中英文主要著作对照表

附录三 参考文献

对比栏

1

您还可以继续添加

2

您还可以继续添加

3

您还可以继续添加

4

您还可以继续添加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