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中还没有图书,赶紧选购吧!
外教社翻译研究丛书:应用翻译研究:原理、策略与技巧(修订版)
促销时间
距结束
00
:
00
:
00
:
00
书号
9787544656900
尚 外 价
降价通知
累计销量33
手机购买
图书二维码
配送
服务
赠送积分
54
数量
库存  
温馨提示

【声明】
本商城所售图书仅可作为个人学习使用,倘若用作他途(如用于商业获利等),所产生的一切后果请自负!

【退换货规则】
1、因商品质量问题需退换货,请您在收到商品之日起七日内联系客服进行申请,并根据客服的指引进行退货操作。
2、收到商品之后如需申请七天无理由退换货,请您在签收之日起七日内联系客服进行申请,并提供证据。逾期将无法受理。
3、满足七天无理由退换货申请的前提下,包邮商品需要买家承担发货和退货运费。
4、发货运费金额因具体订单货品重量、寄往地区不同而各不相同,我们需向取货的快递公司确认之后才能了解。
5、退货地址: 请和客服联系,电话: 021-65425300转2039/2777; QQ: 800179112。
6、请在下单后14天内申请开票,逾期财务封账将无法受理;如产生退货,已开发票将作废。

  • 属性
  • 介绍
  • 目录
手机购买
图书二维码
加入购物车
价格:
数量:
库存  

图书详情

图书名称 :外教社翻译研究丛书:应用翻译研究:原理、策略与技巧(修订版)
书号 :9787544656900
版次 :2
作者 :方梦之著
开本 :X16
页面 :400
装帧 :平装
语种 :汉文
字数 :500

介绍

【简介】

 

《应用翻译研究:原理、策略与技巧》(修订版)意在加强应用翻译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将翻译原理、策略和技巧纳入同一个理论框架进行讨论,将译学发展路径和术语体系归结为一体三环,用宏、中、微三论统率翻译研究。修订版融入了作者近年多项研究成果,在内容和结构上都有大幅调整:宏观研究结合译学发展态势和路径做了修订;中观研究特别对翻译策略予以强化;微观研究上深化了翻译技巧的理据和特征的讨论。全书结构严密、脉络清晰,既有思想引导,也有方法详解既有理论论述,也有职业剖析,角度深入又引人入胜,兼具理论性和实用性,可供翻译实践与研究人员参考借鉴,也可供高等院校翻译专业和英语专业本科生、MTI学生使用。

 

【总序】

 

翻译研究是不是一门学科,翻译有没有“学”,现在不应该再费时论争了。董秋斯1951年就提出要建立翻译学,要写出两部大书,一部是《中国翻译史》,另一部是《中国翻译学》。苏珊:巴斯奈特( Susan BassnettAndre Lefevere)在为“翻译研究丛书”写的总序中第一句就宣称: “The growth of Translation Studies as a separate discipline is a success story of the1980s”(1993)。我国自1979年就开始招收翻译专业的硕士研究生,1986年国务院学位办公布了首批“翻译理论与实践”(二级学科)的硕士点,现在已有一大批以翻译研究为学术方向的硕士生和博士生。1989年以来,国家社科基金和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都陆续设立了一些翻译研究项目。1992年国家技术监督局发布《学科分类与代码》,把翻译学正式定为语言学(一级学科)中应用语言学(二级学科)之下的一个三级学科。虽然这个学科定位还不够科学,但这个学科的存在已被公认。这说明学科的产生和发展是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类认识水平的提高而产生和发展的。

 

近20年来,这个领域的国内外学者都在努力加大研究力度,拓展研究领域,深化研究层次,陆续出版了不少翻译学研究的新成果。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为满足国内翻译教学的需求并推动这个学科的发展,经过精心选择,引进了一套“国外翻译研究丛书”(现已出版29种),这在我国翻译界还是第一次。这套丛书在翻译教学和研究中已经并将继续发挥它的重要参考和借鉴作用。

 

但是引进与借鉴不是目的,我们的目的是结合自己的翻译研究和教学实践进行新的创造。怎样创造?许多学科的发展史证明,要创造就要中外结合。怎么结合?中国学术史告诉我们,要结合就要以自己的研究为根基,以国外的研究为参照,借鉴其理论与方法,改造和创立基本范畴,建立新的范畴系统。这个以自己为主的中外结合的原则就是学科建设的方针,也是我国翻译研究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对一门学科的发展来说,引进国外的理论和方法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结合我们的翻译实践、翻译教学与研究,写出与我们自己的实际密切结合的论著。国内已经出版了一些这样的著作,对翻译学的建设起到了某种程度的推进作用,功不可没。但从理论的系统性和研究方法的科学性上来说,我们还没有一本多数人认可的《翻译学导论》。此外,在中国传统译论的继承性研究、外国译论的借鉴性研究、翻译实践(包括翻译教学实践)中新问题的探索性研究、相关学科(如文化、心理学、语言学、文学、社会学、哲学等)的吸融性研究以及方法论的多层次研究(包括本学科的和相关学科的)等几个重要领域,也都缺乏高水平的系统研究的论著。

 

为了进一步推动翻译学的研究与发展,满足这门学科研究生教育的教学与研究的需求,我们特别组织国内专家撰写以翻译学学科本体研究为主的系统的理论性论著“外教社翻译研究丛书”。在筹划此套丛书时,我们了解到中山大学985学科建设项目也正组织编写“中山大学翻译研究丛书”,我们很高兴把他们的选题纳入“外教社翻译研究丛书”中来。本丛书是一个开放性的系列,我们撰写、约稿的原则是:(1)翻译研究类的学术专著,充分反映本领域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2)追求理论的系统性和学术观念与研究方法的创新性,目的是对翻译学的发展和翻译人才的培养起重要的推动作用;(3)用汉语撰写。读者为高等学校翻译以及其他相关专业的教师、研究生,翻译学界、语言学界以及文学、文化、哲学与心理学等学界的翻译工作者和爱好者。

 

翻译是人类跨语言跨文化的交流活动,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最重要的手段和途径之1:A:理查兹(Ivor Armstrong Richards)曾说,翻译很可能是宇宙进化过程中产生的人类最复杂的一类活动。它的复杂性必然对我们的研究构成挑战,要求我们的研究不断拓展,不断创新,不断深化。从古至今,大体说来,人类对翻译的研究已有了直观经验式的文艺学的、语言学的、文化学的等多种视角和方法。我们相信,我国的学者一定会同世界各国的同行一道,对人类这项重要而复杂的活动不断加以探索,进行多层面多角度的研究,为这门学科的发展作出我们自己的贡献。

 

“外教社翻译研究丛书”编委会

 

【前言】

 

本书取名《应用翻译研究:原理、策略与技巧》(修订版)。原理是“带有普遍性的、基本的、可以作为其他规律的基础的规律;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辞海》)。策略是行动方针,是原理通向实践的桥梁,书中的翻译策略还代表与其作用类似的翻译模式(块)、翻译方案和翻译方法。技巧是掌握和运用专门技术的诀窍,翻译技巧是实践经验的归纳和总结。所以,翻译原理、翻译策略和翻译技巧三者都可入理论范畴。以往常把翻译理论和翻译技巧对立起来,把翻译技巧的研究排除在翻译理论研究之外,有些书以“翻译理论与技巧”命名,理论与技巧分开讲述,把两者割裂开来,形成若即若离的“两张皮”;有的书以“翻译实践与技巧”命名,把翻译技巧融于句例之中,缺少应有的分析和阐述,教学效果不理想。本书试图把翻译原理、翻译策略、翻译技巧纳入同一个理论框架进行讨论,企盼有助于翻译研究与教学。

 

翻译理论研究是分层次的,总的来说,有纯理论和应用理论之分。应用理论可分为文学翻译理论和应用(文体)翻译理论。应用(文体)翻译理论又可分为宏观理论、中观理论和微观理论三层,另有特殊研究作为其并列的子项,包括术语的翻译研究、文本类型研究以及翻译技术研究等。翻译的宏观理论是较高层次的理论,关注应用翻译的普遍问题和根本问题,它对翻译实践和翻译研究的指导是价值观、方法论、认识论和翻译思想层面上的,中观理论受其支配和调节。中观理论是宏观理论向微观理论桥接的策略、模式(块)、方案和方法。微观理论来自于实践,受中观理论的制约和调节。微观理论研究翻译技巧,贴近实践,可直接用于翻译操作。本书系统地讨论应用(文体)翻译的宏、中、微理论及其平行的子项。

 

本研究采用宏中微一分为三的方法论,可摆脱二元思维定势,平衡综合和分析。采用一分为三的方法论,有利于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之间的桥接,从策略上促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作为一个高度的理论概括,“一分为三”已经获得理论和实践自身的充分的实证。“严复的信、达、雅三元标准是相互关联、相互依赖的统一体,雅不可或缺地唤起人对言的敬畏和尊重,作为中介能动地使信和达结合,互动升华为完善适切的译文,既有‘中庸’的伦理根基,又有‘和合’的美学理想现代翻译观中三元标准还有形似、意似、神似(陈西滢),忠实、通顺、美(林语堂),译言译意译味(金岳霖)等。‘一分为三’的方法论在许渊冲的译论中有比较突出的地位,如‘三美论(音美、形美、意美‘三化论(浅化、等化、深化)’、‘三之论(知之、好之、乐之)’、‘三似论(意似、音似、形似)’、三势论(优势、劣势、均势)’等”(庞秀成,2010),都渗透着“一分为三”的辩证思想。

 

本研究中,笔者把当代译学的发展路径和现有的译学术语体系归结为“一体三环”。一体即译学本体,本体由翻译原理、翻译策略和翻译技巧组成。本体之外按照学科发展的顺序有三层外围学科,它们依次为:语言学科(一环)、(语言学之外的)众交叉学科(二环)文化与翻译技术(三环)。本体之外的三环,其位次既表示与本体关系的远近、密切程度,也表示译学发展的先后顺序和层次,本身就是一个互有联系的、翻译本体不可或缺的共同体(参见1.3节)。译学本体可以三分:宏观理论(翻译原理)中观理论(翻译策略)和微观理论(翻译技巧)。其中翻译策略有传统型、实践型、理论型三类,传统型策略中主要是直译、意译和零翻译三种。如此种种,可逐级三分。

 

鉴于近年应用翻译实践和应用翻译研究的发展,修订版在结构和内容上都有大幅调整。第一章至第四章为宏观研究:以翻译的一般理论(第一章)为发轫,以应用翻译的市场、职业化与伦理(第二章)作铺垫,进而探讨应用翻译的特点与原则(第三章),最终确立应用翻译的理论体系与范畴(第四章)。中观理论是应用翻译研究承上启下的枢纽,是宏观理论贯彻实践性的枢纽,初版只占“翻译策略”一章,修订版予以强化,扩大为三章(第五至第七章),加强了对翻译策略的理据、特征、分类及主要策略的“中国应用翻译的历史与现状”。

 

调整结构是出于内容安排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修订版的准星是应用翻译研究的实践性,第一章概论中增加“翻译理论与实践”一节,强调理论联系实践的途径和方式。修订版中观研究三章,详述翻译策略的要旨与条规,凸显其在宏中微三元体系中的重要性,让中观理论向下贯通,垂条结繁,使微观研究有所依攀。修订版的微观研究中,增设“翻译技巧的理据与特征”一章,对翻译技巧的理论探讨和步骤作进一步的阐述。文本类型研究是应用文体翻译的要目,笔者根据近年研究,重写了“文类与翻译”(第十二章)。笔者去年曾主编并出版《中国翻译家研究》(三卷本),感触良多,其中有部分见解融入“我国应用翻译的历史与现状”(第十四章)的收官之笔。

 

修订版的润改增删近半,如第二章的“翻译市场”改写为“语言服务”语言服务的核心内容是翻译,但语言服务除翻译外,还包括多语咨询、本地化、翻译培训、翻译技术等内容,本节予以一一描述。修订版修改了应用文体翻译研究的框架图,提出直译、意译零翻译的翻译策略三元图。删除了初版“语言分析”和“应用翻译的艺术性”两章。

 

笔者于2003年发起召开首届全国应用翻译研讨会。是年9月18日至21日,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和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联合主办了这次会议。这是一次内容广泛、论题相对集中、学术含量较高的会议。时任中国译协常务副会长的林戊荪先生在开幕词中高瞻远瞩地指出,这次会议是一个里程碑,标志着我国应用翻译开始深入研究。果然,此后的发展不出他所料,应用翻译研究回应社会需要,逐年有所进展。

 

从2003年至2019年的17年间,8次会议一步一个台阶,结合我国国情,把应用翻译研究从泛泛的理论探讨和实践经验总结推向建构理论体系、改善翻译教学和促进语言服务之道,提升了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的高度。

 

应用翻译实践和研究是笔者平生的旨趣。笔者早年从事科技情报的整理、研究和编辑,中年踏上教坛,始以研究“雕虫”为乐,复得理论照临,主持并参与学术研讨会,与同好论经问道。本书初版、修订版均受参会学人的启示与推动。修订版以笔者近年发文和参会主题发言为主要素材。立足大规模翻译实践,找出新问题、挖掘新材料提炼新概念、阐明新理论的创新研究,是构建我国应用翻译研究话语体系的必由之路。修订版纵有补苴罅漏,也还是投石问路之举,还望学人有栋梁之作问世。

 

本书可供高等院校翻译专业和英语专业本科生和MTI学生使用,也可供应用文体翻译方面有进修需要的各类、各级学生选修使用。本书在应用翻译研究方面自成体系,包罗较广,在使用本书时,教师也可根据学生的专业方向和相关课程的情况,突出重点,有选择地讲授。

 

方梦之

于上海新梅城

2018年6月

目录

第一章 翻译研究述

1.1 宏观理论

1.1.1 翻译的“理论化”

1.1.2 “一分为三”

1.1.3 翻译理论与实践

1.2 认识翻译

1.2.1 先贤之见

1.2.2 当代之说

1.3 译学的“一体三环”

1.3.1 译学本体

1.3.2 “一环”

1.3.3 “二环”

1.3.4 “三环”

1.4 翻译的价值

1.4.1 社会文化交际价值

1.4.2 美学价值

1.4.3 学术价值

1.5 多重转向

1.5.1 语言学使翻译研究走向科学

1.5.2 多学科充实翻译学方法

1.5.3 文化转向推动翻译研究

1.5.4 认知观重塑翻译的精神属性

1.6 翻译研究的途径

1.6.1 后语言学途径

1.6.2 功能途径

1.6.3 文化途径

1.6.4 生态学途径

1.6.5 社会学途径

1.6.6 认知途径

1.6.7 社会符号学途径

1.6.8 翻译学途径

 

第二章 市场、职业化与伦理

2.1 语言服务市场

2.1.1 市场的孕育和发展

2.1.2 翻译服务

2.1.3 本地化

2.1.4 多语咨询

2.1.5 翻译工具

2.2 翻译规范与标准

2.3 翻译职业化

2.3.1 翻译职业化的内涵

2.3.2 组织保障

2.3.3 以专业翻译为主体

2.3.4 信息技术的支持

2.3.5 资格考试与认证

2.4 翻译伦理

2.4.1 一般概念

2.4.2 职业技能

2.4.3 专业期待

2.4.4 服务意识

2.4.5 译德

 

第三章 应用翻译的特点与原则

3.1 应用翻译的定位

3.1.1 应用翻译与文学翻译

3.1.2 应用翻译的范围

3.1.3 应用翻译的定位

3.2. 应用翻译点特点

3.2.1 信息性

3.2.2 劝导性

3.2.3 匿名性

3.2.4 时效性

13.3 应用翻译的目的性原则

3.3.1 翻译的目的准则

3.3.2 原文信息的取舍

3.3.3 翻译策略的选择

3.3.4 译文形式的确定

3.4 应用翻译的理论原则

3.4.1 实践性

3.4.2 对策性

3.4.3 功能性

3.4.4 系统性

3.4.5 综合性

3.5 应用翻译的实践原则

3.5.1 达旨

3.5.2 循规

3.5.3 共喻

 

第四章 应用翻译的理论体系与范畴

104.1 应用翻译研究的定位

4.1.1 霍姆斯的路线图

4.1.2 应用翻译研究的定位

4.1.3 与霍氏应用翻译研究的区别

4.2 应用翻译理论的分层

4.3 宏观研究

4.3.1 本体论

4.3.2 方法论

4.3.3 价值观

4.3.4 认识论

4.4 中观研究

4.4.1 翻译策略

4.4.2 翻译方法

4.4.3 翻译模式

4.5 微观研究

4.5.1 实践经验的归纳

4.5.2 相关理论的支持

4.5.3 随相关学科发展

4.6 特殊研究

4.6.1 文类研究

4.6.2 术语与术语库

4.6.3 本地化与全球化

4.6.4 翻译技术

4.6.5 翻译管理

 

第五章 翻译策略的理据和特征

5.1 翻译策略与翻译方法

5.1.1 “翻译策略”的引进

5.1.2 翻译策略与翻译方法

5.2 翻译策略的概念范畴

5.2.1 思路

5.2.2 途径

5.2.3 方式

5.2.4 程序

5.2.5 策略的运用

5.3 翻译策略的特征

5.3.1 衔接性

5.3.2 实践性

5.3.3 开放性

5.3.4 可复制

5.4 翻译策略的要素

5.4.1 文化因素

5.4.2 目的指向

5.4.3 美学取向

5.4.4 技术因子

 

第六章 翻译策略的类聚

6.1 总体策略和局部策略

6.1.1 总体翻译策略

6.1.2 局部翻译策略

6.2 传统翻译策略(一)

6.2.1 直译

6.2.2 意译

6.2.3 音译

6.2.4 直意结合

6.3 传统翻译策略(二):补偿

6.3.1 语义补偿

6.3.2 逻辑修补

6.3.3 语用增补

6.3.4 引申

6.4 汉译英翻译策略

6.4.1 解释性翻译

6.4.2 译前处理

6.4.3 不译

6.4.4 “看易写”

6.5 翻译策略本源与拓展

6.5.1 直译、意译与零翻译

6.5.2 翻译策略三元图

6.5.3 改写、达旨与拟译

 

第七章外来翻译策略

7.1 四步模式

7.1.1 分析

7.1.2 转换

7.1.3 重组

7.2 显化翻译与隐化翻译

7.2.1 显化翻译

7.2.2 翻译

7.3 交际翻译与语义翻译

7.3.1 交际翻译

7.3.2 语义翻译

7.3.3 语用翻译

7.4 深度翻译

7.4.1 显性深度翻译

7.4.2 隐性深度翻译

7.5 改写

7.5.1 驾驭意识形态

7.5.2 恪守诗学形式

7.6 归化翻译

7.6.1 归化到译入语的惯常句式

7.6.2 归化到译入语的惯常表述

7.6.3 归化到译入语的篇章结构

7.6.4 归化到译入语的规范、制度

7.7 异化翻译

7.7.1 音译

7.7.2 直译

7.7.3 异视

7.8 异化一归化翻译

7.8.1 音译+解释

7.8.2 直译+解释

 

第八章 翻译技巧的理据与特征

8.1 翻译技巧研究的理据

8.1.1 译论的微观研究

8.1.2 翻译技巧的传承

8.1.3 翻译技巧的语言学属性

8.1.4 翻译技巧是策略的基础

8.2 翻译技巧的作用

8.2.1 有利于提高翻译水平

8.2.2 开阔翻译实践的思路

2.3 有助于实施翻译策略

8.3 语际转换过程

8.3.1 语际的转换生成

8.3.2 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过程

8.3.3 Van Doorslaer的转换图

8.3.4 翻译单位与构式单位

8.4 翻译技巧的语言学视角

8.4.1 语法学视角

8.4.2 文体学视角

8.4.3 语用学视角

8.4.4 篇章语言学视

8.4.5 认知语言学视角

8.5 翻译技巧的主体性

8.5.1 选择技巧的主体性

8.5.2 “未定性”的认定

8.5.3 填补“空白点”

 

第九章 选词炼句

9.1 语境与选词

9.1.1 语言语境

9.1.2 情景语境

9.1.3 文化语境

9.2 词序安排

9.2.1 语言习惯

9.2.2 逻辑顺序

9.2.3 信息重心

9.3.4 修辞

9.3 句子结构选择

9.3.1 形式对应

9.3.2 另选主语

9.3.3 重述主题语

9.3.4 “单点”与“多点”

9.3.5 无灵动词

9.3.6 there be句型

9.4 句子连接

9.4.1 句式的异同

9.4.2 最大公约数

9.4.3 意合与形合

9.4.4 连接形式的调整

 

第十章 组段成章

10.1 语段翻译

10.1.1 逻辑关联

10.1.2 段意向心

10.1.3 词语匹配

10.1.4 语段调整

10.2 篇章七性

10.2.1 衔接性

10.2.2 连贯性

10.2.3 意向性

10.2.4 可接受性

10.2.5 语境性

10.2.6 互文性

10.2.7 信息性

10.3 格调与布局

10.3.1 格调

10.3.2 布局

10.4 标题翻译

10.4.1 标题结构

10.4.2 歧义

10.4.3 译法

 

第十一章 术语与翻译

11.1 术语与概念

11.1.1 专业语境

11.1.2 专义与多义

11.1.3 词的上下义

11.1.4 近义词

11.2 术语的定名原则

11.2.1 科学性

11.2.2 单义性

11.2.3 系统性

11.2.4 正确性

11.2.5 简明性

11.2.6 稳定性

11.3 术语化

11.3.1 普通语的转化

11.3.2 术语的异化

11.3.3 术语的代称

11.3.4 术语的国际化

11.3.5 术语的隐喻化

11.4 术语的翻译

11.4.1 准确

11.4.2 循规

11.4.3 入行

11.4.4 译法

 

第十二章 文类与翻译

12.1 分类的途径

12.1.1 功能途径

12.1.2 正式程度—语域途径

12.1.3 ESP的分类

12.1.4 文类细分

12.2 科技文体

12.2.1 普通科技文体

12.2.2 专用科技文体

12.3 商务文体

12.3.1 文本类型

12.3.2 词语特点

12.3.3 常用句式

12.3.4 文体意识

12.4 新闻文体

12.4.1 新闻种类

12.4.2 语言特点

12.5 翻译的得体

12.5.1 用词的得体

12.5.2 结构的适切

12.5.3 文体的相应

 

第十三章 译品的类型

13.1 全译

13.2 节译

13.2.1 要言不烦

13.2.2 内外有别

13.2.3 避虚译实

13.3 改译

13.3.1 服从政治语境

13.3.2 符合规范制度

13.3.3 顺应民族文化

13.3.4 改善译文表达

13.4 编译

13.4.1 语义连贯

13.4.2 分段取义

13.4.3 全文着眼

13.5 摘要

13.5.1 指示性文摘

13.5.2 资料性文摘

13.5.3 资料—指示性文摘

13.5.4 各类文摘

13.5.5 综述摘要

13.5.6 专利文摘

13.6 综译

13.6.1 步骤

13.6.2 综译举例

 

第十四章 我国应用翻译的历史与现状

14.1 历史回顾

14.1.1 历代的科学翻译

14.1.2 民国时期的应用翻译

14.1.3 1949年后的应用翻译

14.2 翻译与我国近代科学

14.2.1 西学的本土化

14.2.2 应用翻译的影响

14.3 当代应用翻译研究

14.3.1 创办学刊

14.3.2 交流学术

14.3.3 发表论著

14.3.4 研究理路

14.4 新时期的翻译教学

14.4.1 翻译教学的层次

14.4.2 翻译教学的发展

14.4.3 翻译教学的方法

对比栏

1

您还可以继续添加

2

您还可以继续添加

3

您还可以继续添加

4

您还可以继续添加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