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稿以十四部国际中文教材如《国语指南》(1915/1919)、《五十节十分钟中文课》(1931)、《华语讲话》(1948)等为研究对象,从注音和标点、词汇语法项目设置、课文编选、练习设计、教学方法五个方面入手探讨教材编写背后所蕴含的社会动因与内在学理逻辑,以期揭示和研究国际中文教材在1912年至1949年间的现代进程。书稿的论题选择和学术探讨均从历时的角度展开和深入,给人以较强的历史纵深感和厚重感,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出版价值。
【摘要】
本研究考察民国时期(1912—1949年)国际中文教材的现代进程,从课文编选、注音和标点、词汇语法项目设置、练习设计、教学方法5个方面入手,对14部国际中文教材如《国语指南》(1915/1919)、《五十节十分钟中文课》(1931)、《华语讲话》(1948)做了比较细致的对比分析,深入探讨了教材形成的社会背景和学理动因,挖掘、概括潜隐于教材之中,反映不同阶段教材之间、教材与教学研究之间关联的学理要素和学术谱系。
本研究首先梳理了国际中文教学机构如华北协和华语学校、金陵大学华言科、东方函授学校华言科等的创建和发展历程,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民国时期国际中文教师从语言辅导型、语文知识型家庭教师到语言教学技术型学校教师的专业化嬗变过程,厘清了国际中文教材多元化建设的发展脉络。
本研究重点探讨了独白性课文与晚清传教士教材、民国时期国语教材课文之间的互文关系,考察了歌谣在晚清、民国时期不同阶段的形态和功能的变化,讨论了教材采用注音字母、国语罗马字的情况及标点方式的变迁,考证了词类术语Auxiliary Verbs(助动词)的源流,分析了词类标注符号如CV、EV、SV的所指和来源,对教材里的练习和测试做了溯源分析。结合《华语须知》(1931)、《华语课本》(1948)等前言中的教学说明,课文中有关教学的对话,以及专门记录整理教学法的文献,分析了国际中文教学法从语法翻译法、汉英对比法到直接法的变迁过程,讨论了《华语须知》中对直接法的反思。
研究显示,民国时期的国际中文教材在继承晚清来华传教士如鲍康宁、狄考文所编中文教材的基础上,顺应时代发展,借鉴吸收了中外语言教学研究成果,从而使教材的内容、结构和体例逐步规范化、专业化。
总体而言,民国时期国际中文教材的现代进程是在中外语言文化交流和国语运动的影响下趋向完备和完善的历程,也是现代化和中国化同步深化的历程。
研究表明,对民国时期的国际中文教材、教师和教学法进行整合性研究,分析探索与教材编写、教师发展和教学法变革有关的学理背景,有助于加深对国际中文教育发展通史的认识,对于当前的国际中文教育教学实践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目录】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三、研究动态和意义
四、研究对象和目标
五、研究思路和方法
第一章 国际中文教学机构的发展历程
一、国际中文教学机构的创立
二、国际中文教学机构的发展
三、从家庭教师到学校教师
四、教学机构与教材建设
第二章 国际中文教材课文来源考述
一、《国语指南》课文的来源
二、《华言拾级》课文的来源
三、《华文初阶》课文的类型和来源
四、《华语课本》课文的类型和来源
五、《初级华语课本》课文的来源
第三章 国际中文教材的注音和标点
一、注音符号和国语罗马字
二、威妥玛拼音和国际音标
三、语流音变和语音规范
四、标点符号
第四章 国际中文教材中的词汇语法项目
一、从“官话”到“国语”
二、国际中文教材的词类观
三、国际中文教材中的“助动词”及其源流
四、国际中文教材中词语的编排和标注
第五章 国际中文教材中的练习和测试
一、《日日新》《五十节十分钟中文课》的练习
二、《华语入门》《英华合璧》的练习
三、《华言拾级》《华语易通》的练习
四、《华语讲话》的练习
第六章 国际中文教材中的教学法和要素教学
一、教学组织、原则和方法
二、语音教学
三、字词和文化教学
四、语法教学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